梅州小吃街
临近农历新年,清晨的油罗街,糯米团丢入油锅的“滋啦”声,响彻安静的街道,炸品的香味飘来,溢满整个街道。太阳渐渐升起,重新粉饰一新的骑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商铺纷纷开门了,时装店、喜庆用品店等迎来众多客人,老街喧哗热闹起来。夜幕降临之后,熙熙攘攘的车辆路过老街,纷纷停在“牛奶煮蛋”、肠粉店等夜宵档铺,慰劳一天的辛勤。
这是油罗街的一天。行走其中,会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藏在老街一砖一瓦里淡然内敛的客家人气质,小城的“慢生活”在这里都能找到。
历尽沧桑仍美好。如今,油罗街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客家传统美食街,汇集了许多老字号美食店。这里曾见证了梅城商业的繁荣,也经历了中心城区转移、老城区萧条的辛酸,去年以来经历了改造后的老街,成为“网红街”,焕发新的光彩。
数百年历史老街
新旧文化碰撞融合
一直以来,梅州人都有在老街过大年的习惯。尽管梅州闹市区的各大超市、商场都有年货专柜,但很多老百姓还是喜欢到老街置办年货。年前到江北老街置办年货,过年时逛年街,元宵时便来到老街闹元宵。
2019年1月13日,腊八时节,此时的江北老街已年味浓浓、热闹非凡。前来选购年货的市民将纵横交错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街道两旁店铺摆满了对联、中国结、红灯笼、鞭炮、金元宝等应节物品,营造出热烈的喜庆气氛,发粄、炸芋圆、冬瓜圆、南瓜圆等客家年关小吃,让空气中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油罗街,如一卷反映上世纪30年代的客家风情画卷,见证着梅城的沧桑和变迁。古老的骑楼、斑驳的街道,无不诉说着关于它的传说和历史。油罗街属于梅城老街的一部分。资料显示,老街的历史“始于明清,店铺定居两百余所”。
老街上的建筑主要为骑楼,这种欧陆风格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形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而从南洋返乡的客家人,也在梅城江北一带建起类似的骑楼。
旧时油罗街上卖渔具卖杂货,卖古玩卖文具,卖婚俗用品卖对联灯笼,还有客家传统小吃。有些店铺依旧在开,老人们在骑楼底下喝茶下棋抹纸牌聊家常,时光好像在此停滞。
如今,油罗街上已不全然是旧式传统营生,琳琅满目的现代商铺,早已在这旧墙灰瓦下驻扎下来。旧与新之间彼此融会,相得益彰。与繁荣的城市相比,老街多了几分安宁平静,少了几分灯红酒绿的喧哗热闹。
老字号小吃琳琅满目
到处弥漫浓浓客家年味
飘香的炸煎圆、像蝴蝶般展翅的馓子、软糯甜蜜的甜粄……年关将至,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在梅州客家人的过年习俗里,总是少不了这些小吃,因为它们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梅州人置办年货,当然少不了客家小吃。在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亲手制作这些种类丰富的小吃,现在,为了节省时间,梅州很多人尤其是城区市民都会到油罗街直接购买。虽然不再是柴火大灶烧出来的那个味道,但浓浓的年味没有变,家人团聚分享的感觉没变,这就是客家人的“年味”。
油罗街上聚集了众多老字号的炸品店。梅城最经典的过年小食——炸芋圆,用的是一种叫“白荷芋”的芋子(也叫六月芋),把之刨净后洗干净,刷成丝,再加上糯米粉、生姜丝、花生、盐等配料后落油锅炸制而成。炸芋圆具有“酥、香、脆\"的美味,是许多梅州人记忆中抹不去的老味道。
炸芋圆,梅州人过年还喜欢煎圆子、做油角、炸散子,在梅州人眼中,这些炸制品都寄托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依山而居,山中气候相对湿冷,因此客家食品口味均较浓烈、油量多,利于御寒祛湿。油炸食品耐保存,成为了梅州客家人极为钟爱的小吃及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其中也有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
客家“夹心饼干”油角又名“角子”,与“饺子”读音完全一样,除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客家人还希望来年的日子也像油角那样油润、富足。客家“煎堆”——煎圆取其团团圆圆、圆圆满满之意,而客家“粟一烧”——散子则象征着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在寒冷潮湿的冬天,这些装在瓮里的炸制品带给梅州人无穷的温暖和滋味。
油罗后厂在油罗街上经营小吃已有数十年,是梅州的客家小吃老字号之一,每年农历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是该厂最繁忙的时候,市民以及海外归来的华侨涌到这里选购客家特色小吃。
今天梅州小吃街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ujiaowang.com鱼胶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生活小常识 可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