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极拳 走近科学解密太极拳

关于解密太极拳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走近科学解密太极拳的观点,这里爱上滋补养生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解密太极拳答案。

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咱们中国,练太极拳的人何止千万,可许多人练不出太极功夫,其实就是不知道太极拳的本质。练太极拳有迷茫区,许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极拳爱好者练不出太极功夫。

  一是体操化,如简化太极拳,完全错误。

  二是力气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极拳的招式,就认为是太极拳了。

  三是书本的误导,一些书中尤其是现代人出的书中,对太极拳的解释极其错误。

解密太极拳 走近科学解密太极拳

  四是视频误导,受理解错误的诱导,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错误的。

  那么,什麽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

  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觉,如,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园、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练的方向,再加上太极操和力气化的忽悠,就会与应该走的方向越走越远。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

  简单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

  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举例说,比如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当身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跨给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重量的区别:

  假如你住楼房6层,要背着100斤重的女友上楼,你就不会觉得太费力气。假如让你扛100斤重的大米上楼,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个半死。

  同样的重量,为什么作用到人体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活体,一个是死体,那么,为什么死体的物体扛起来就会觉得死沉死沉的,关键一点就是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造成给扛着的人的下压力特别大。

  结合太极拳,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不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一开聚开,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

  其他地方沉还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说一下腿的沉:

  有车的朋友都用千斤顶换过轮胎,假如先把车搬起来放到千斤顶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顶是人腿脚),这时千斤顶没有发力,只是承受汽车的重力(假如汽车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么汽车的重量加上千斤顶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顶有自重),这个重力是两者的合力,这时慢慢的摇动千斤顶,使的千斤顶慢慢的升起来,那么,千斤顶即有往下的顶劲,又有往上的顶劲,物理学上有一个力往小的地方释放的特点,对于千斤顶来说,大地的力大,无法往大地走,就会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顶汽车,这就是太极拳力发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顶就会往地下陷,这时的千斤顶无法完全体现大地的反作用力,给汽车的顶力就小,那么就要换成大号的千斤顶,就象拳击,由于无法体现下蹬力所发出的力,就要不断的练身体的肌肉力,来弥补下蹬力的不足。

  总之,沉,才是太极拳的根本,动作只不过是形,再有,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那么,动作本身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假如拳击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极拳的招式,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因为没有练出沉来,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不管动作怎样,这些都要具备,就属于太极拳。

  结论:练出身体的沉来就是太极拳,没练出沉来就是太极操。

  

解密太极拳 走近科学解密太极拳

  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

  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

  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

  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

  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有人说叫环形肌)。

  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我一直强调,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什么是撑劲呢

  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下面说一下手臂的练法:

  用起式讲解。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把鱼竿放出去以后,在抬鱼竿时,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抬鱼竿。动作与起式相同,全身放松,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时间抬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脑只想大臂,不要管身体,反复的练习。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

  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

  说到虚领顶劲,先讲一个小故事吧。前几年的时候,到公园练拳,看到一个老头在练太极拳,可是一看总觉得别扭,仔细观察才发现,这个老头打拳时总是梗着脖子练拳,就像一个大蚂蚱的脖子一样,脖子往上梗梗的,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个老头年轻时在三门峡工地干活,跟一个大学生学的太极拳,而这个大学生是照着书本学的拳,这才明白,原来是把太极拳的虚领顶劲的要领给理解错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么是虚领顶劲呢?

  这里说一种现象,就好容易理解了。大家平时在火车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着重物的时候,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厉害,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虚领顶劲的一种表现。

  看了上面这种现象,就应该明白了,虚领顶劲,是在身体练出沉来以后,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压)肩部并下压整个身体造成的,如同手臂提着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体一样,所谓虚领顶劲,这个虚,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种脖子、脑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现象,这个顶,也是感觉脑袋往上顶一样。没有手臂和身体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压(拉)的作用力,也就没有脑袋往上的顶。

  在练拳时,不要想着脑袋往上顶,只要求做到脑袋直、正即可,当练出沉来以后,由沉重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自然的就会出现。绝不能脑袋往上顶,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说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个拳架,就是“书本架(照片架)”,练太极拳的都知道杨澄普的体用全书,书上有杨澄普的拳架照片,许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练拳架,在现代当看到某个人练杨氏85太极拳,尤其是起势(抬起手臂的定式时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时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练拳)),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照着书本上的照片(图画)学的拳,所以,这里给定义为'书本架’。

解密太极拳 走近科学解密太极拳

  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

  许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实意念是很简单的东西。所谓意念,其实就是大脑的注意力灌注到肢体的想法,这里面包括大脑对肢体的指挥、指令、指示、指引、引导、注意力、关注点、想象等等。身体还要服从、做到大脑的这些想法。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来,你就能够把肩膀放下来,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受大脑的指挥,肢体服从大脑的指挥,从而把肩膀放下来。

  结合太极拳,比如松肩,从手掌一要动开始,大脑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脑的要求放松,一直引导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间大脑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于太极拳要求整体松,大脑一下子注意不过来,很可能产生注意这里,忘了那里,属于丢三落四,这时就要采取“逐渐加量法”。比如长期的松肩,形成习惯后并保持住,这时就要加上坠肘的意念,那么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脑的注意力关注到肘部,只要手臂一动,大脑就要想象肘部下坠,时间长了,肘部就会有下坠感,结合松肩,肘部的坠感就会更加强烈。

  练出一个地方的松后,必须保持住,才能逐渐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这样才能循序渐进,不会丢三落四。等于是练出一项,保持住一项,然后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项目,这样才能最终练出身体的整体松。太极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松,而是有意的放松、刻意的放松、甚至是故意的放松,也就是肢体的放松必须经过大脑控制,才能达到太极拳要求的放松。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松,但并不能体现肢体的沉重感来,必须加上大脑给手臂放松的想法,才能逐渐练出手臂的沉重感来,这才是太极功夫。

  由于太极拳的松是逐渐练出来的,程序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哪个地方练出松来,那个地方就会逐渐练出沉来,把练出沉来的地方保持住,然后再练其他地方,只有这样,功夫才能逐渐长进,假如从松肩开始练,慢慢的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况下,再加入坠肘的想象力,将来手臂就会越来越沉,功力就会越来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样。  

  

  太极拳解密之五:双重

  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朋友认为盘架子时同时出掌就是双重,这是犯了太极拳的原则性错误。

  双重是有条件的:

  1、必须是推手:

  推手一是练招式的运用,二是练对对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对于对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浅的人一旦用力,就是犯顶,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见力发力”,把对方给发出去。

  2、必须是功夫浅人双手(双臂等)用力顶死:

  功夫浅的人在推手时,有一种本能的顶抗,对方哪里用力就顶抗哪里,单手顶抗就是单重,双手顶抗就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用力前推时,与功夫深的人的棚劲相顶抗,由于功夫浅的人用力最大时,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功夫浅的人用力推,当推不动的瞬间,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劲接住的,这时功夫浅的人用力达到最大,导致无法转换、无法使用腰挡劲,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后,还可以继续使用腰挡劲,用力发于跟,催动腰挡劲,发出的刚劲非常大,功夫浅的人就会被发出去。 

  如果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没有采取见力发力,而是采取柔化的方式进行化解,那么功夫浅的人虽然是双手用力前推,但这时就不是双重。

  3、对于功夫浅的人来说是双重。对于功夫深的人来说就不是双重。

  功夫浅的人双手用力前推,对方见力发力,这时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功夫深的人用棚劲接住对方双手的用力前推,这时采取见力发力,那么,功夫浅的人就是双重。  

  

  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

  太极拳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劲道。

  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

  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

  一般人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莫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就跟简化太极拳相似。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这时都可以认为是空架子。

  什么是劲道?

  大体上说,就是通过松,练出沉来,当身体带着这种沉感做动作,时间长了就能练出一种沉劲,就是松沉劲。

  根据动作的不同,又细分为棚劲,按劲等其他劲,这就是劲道,但本质都是松沉劲。

  总体上太极拳的劲又分为上下两种劲。

  一是力发于脊,当手臂练出沉来以后,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过不断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传导给脊椎,等于是沉重的手臂挂在脊椎上,这时,手臂就会有一种沉重的,同时又向下、向外的撑劲。这种沉重感越练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质开始改变了,变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里裹铁一般。

  当有了这种撑劲以后,脊椎到两手臂就成为一个开口的圈形,使得脊椎传到整个手臂有一个向外的膨胀感。

  太极拳要求做动作非常的缓慢的练,慢练的原因就在于此,当缓慢的做动作时,一是为了练出这种沉感,再一个就是在做动作时保持这种沉感,也就是不丢劲,并且还要把这种沉劲越练越足。同时,为的是把肩关节练开,这样气就能练到手臂,直到手掌红等等。由于肩关节拉开,对于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人打击对方时,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这两个点,而太极拳练出撑劲以后,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个手臂,随意一个地方都能发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后发力、也可以左右发力、也可以里外发力,还有上下都可以发力。

  另一个就是力发于跟,当身体都练出松沉劲以后,这时由于身体是沉的,这种沉劲最终会练到并往下作用到脚底下,造成脚跟对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觉脚往下的踩劲非常大,同时大地的反作用也会加大,当大腿由弯曲往伸直的状态运动时,脚下的踩劲进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进一步加大,这种踩劲就会催动沉重的身体运动,同时加上力发于脊的撑劲,其威猛的刚劲非常巨大,而且,发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极拳要求整,所以,力发于脊,和力发于跟是一体的。

  许多人认为快速出拳就是刚猛,这是非常片面的,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太极拳练出松沉劲以后,既可以快速出拳发力,也可以慢速出拳发力,而且是不光是拳头,而是整个手臂的随意一个地方都可以。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灵魂,虽然有人使用太极拳的招式,但用的却是肌肉力,也不能称为是太极拳,因为用力的本质与太极拳不同。

  太极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松腰:是方法,开跨:是目的。

  先举一个例子,南方有一种轿子,叫滑竿,下面左边一个轿夫,右边一个轿夫,肩上抬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个人(这里说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样),走起来,轿子就会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荡。  

  先说“移跨”:

  有几个现象

  一是,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轿子中心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小,当轿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点远一些的时候,轿子往下悠荡的幅度就会大。

  结合太极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强壮,也最为有力,从感觉上说,大腿的支撑身体的位置在前后裤线内,就如同轿夫距中心点的位置近一样,造成裆部无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构成了支撑体,从人体的结构上看,骨头是支撑胯骨的边部的,也就是支撑在胯骨的外侧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撑在前后裤线的内侧,掩盖了骨头的支撑,造成无法沉裆,也就阻挡了开跨。

  通过站桩,练拳等的练习,练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练得肌肉力很强壮,就会慢慢造成大腿后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块肌肉慢慢放松,先是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积加大了、也强壮了,这时,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积,这时就会造成前后裤线内的支撑点,慢慢的往大腿的骨头上转移,最终由骨头支撑住胯部,等于支撑的位置,由裤线的位置,转移到胯骨的外侧,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从而成为辅助的支撑。由于支撑点转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撑点远离中间,从而使得裆部能够下沉了,这就是沉裆。

  结果就是,腿骨上顶着胯骨,胯骨下压在腿骨上。

  那么,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撑,转移到大腿骨的支撑胯部的形成,我在这里,说成是移跨。

  开跨:

  滑竿,是由两个轿夫抬着的,当一个轿夫不抬了,放下了,就会造成滑竿的倾斜,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压,滑竿就会在抬着的轿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动。

  结合太极拳,当身体后座时,一条腿承重,一条腿虚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带着整个上身就会下压在跨体的中间,由于腿骨上顶在跨的边部,脊椎与腿骨,形成下压与上顶位置的错位,在上下不是一条线的位置上,一个下压、一个上顶,时间长了,造成胯骨的倾斜变形,跨与腿骨之间,慢慢就如同裂开一样,在胯骨与腿骨之间的,微微的能够左右的移动。这是胯骨的左右移动开跨。那么裆部就会随着胯骨的倾斜变形而往下走。

  再说前后移动,从人体的侧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后面,由于不断地松腰,身体练出沉来,那么腰以上的重量,就会往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接着下压、沉坠,就会造成身体在胯部的后面往下压,时间长了,胯骨,就会随着身体的下压而变形,慢慢的,就会造成胯骨与腿骨,在前后的位置上移动,这就是胯骨前后的移动的开跨。

  再说裆,由于脊椎下压在腰部,腰部放松,身体重量就会顺着腰,往下压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么,就会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这就是铲裆。

  总体上,胯骨前后、左右都能活动了,这就是开跨,在感觉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胀的感觉。

  活跨圆跨:

  胯骨,能够前后、左右活动了,还不算完,由于还有转换等动作,比如后座以后,再转换成转体等动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后的开,移动到极限后,再转换到左右的开,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个弧形,很有可能会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觉,也就是不润滑,这是因为,胯骨周围或附近,有许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这些东西虽然变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会阻碍胯骨的转换,那么,还要不断地练,把这些阻碍转换的东西给磨掉,使得胯骨转换时,变得非常润滑,将来,还要练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不断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画圈,这时,就是活跨圆跨了。

  由于开跨后,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软软的肉体,那么裆部的下沉,就会带动小腹的下沉,也会带动肚子下沉,就会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这时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动作时,由于两跨之间的转换,肚子就会随着跨的转换而转动。

  太极拳说,内动大于外动,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动范围的的加大,当四肢动作定型后,以后就会保持不变了,但胯骨,由于不断地练,开的程度越来越大,从感觉上觉得大于四肢的动作幅度。

  从感觉上说说开跨的过程

  断裂:

  当跨刚开时,没开时感觉跨与腿是长在一起的,开了后,感觉是一块冰,突然断裂开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觉能够在果冻一样的肉体里移动。(这一点因人而异,我本人也是左跨有这种感觉)

  挖坑:

  开跨后,比如左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左侧,在往右,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后座,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右侧,在往左,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比如马步状态,感觉如同一个人站在身体后侧,在往前,用铁锹往地下挖坑。

  这个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这个坑的深度而往下落。当肚子落到这个坑里,做动作,肚子就会随着动作转。练到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气练出来了,平时不太显,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这里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说明一下肚子的气功:  

  有一次单位开会,开完会,大家一起下楼,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闹着玩,一边下楼,一边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个台阶,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后左右都是人,也没地方躲,并且手还在同事身体的上方,也来不及用手去挡,主要是来得突然,余光看着同事的拳头就要打到肚子了,心里一急,嘴里不自觉的轻声啊了一声,在同事拳头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觉得肚子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瞬间膨胀起来,同事的拳头打上肚子以后,自己感觉肚子就像一个膨胀的皮球,往外有弹劲,也不疼,后来同事见到我,就说我肚子硬。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练出来气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后在故意的找这种感觉,却又无法找到了。

  铲劲:

  加上腿以后,感觉地下这个坑,如同一口大锅,被两根柱子给支起来了,而脊椎和这口锅,就如同一把铁锹似的铲子,脊椎就是铲子的木耙,两跨到裆,形成铁锹前部的铲子,竖在这口锅的里面后延处,当后坐到位时,由于前腿的不承重,这口锅被后腿的一根柱子支撑着,就会造成这口锅往前的倾斜,等于是后边高、前面低,当往前弓步时,感觉这个铲子,从后边的高出,往前边的低处在锅里铲,这就是铲劲。

  总体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胀的的感觉。

  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我赞成这样一句话: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说到气之前,先说几个概念。

  一是:沉降。当人在拿大顶、站倒立的时候,一会就会把脸憋得通红、变紫,这说明血液在人体内,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胀。人在运动中,人体内部温度会增高,血液的温度也会增高,就会造成血液的膨胀,同时,血液就会造成压力的增高。

  三是:压力往弱的地方释放。当人在运动时,比如跑步,会变得脸色通红。由于运动,造成血液温度、压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压力,无法往肌肉里释放,就会反而往上,就是脸部这个肌肉力小、压力小的地方释放,所以,才造成的脸红。

  四是:通透性(通畅性)。上学时都做过实验,就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去许多黄土,然后在倒上水,就会发现,水往土里渗透的很慢。当改成沙土时,水渗透的很快,那么,把黄土与沙土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沙土的渗透能力很大,这里就叫通透性强。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在练拳当中,练出来的感觉和现象对太极气功进行分析和说明。

  练太极拳,几乎练出什么东西,都是有感觉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觉。

  练太极拳,是由上而下练出沉来,同时气也随着沉慢慢练出来的。

  先说手臂:

  当手臂的肩关节松开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么手臂就逐渐的感觉沉重、膨胀,越练感觉越强烈,练到一定程度,手掌就开始变红,手掌感觉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红、变紫、变青,后又回到红色。

  这个过程说明,运动造成血液的压力增高,又由于肉体松,变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么血液,就会往手掌的方向运动、释放,所以,手掌就变得通红(如同跑步脸红的原理一样),那么,手掌有针扎的感觉,是气在打通毛细血管,说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气遇到的阻力减小,使得气的传输容易,速度也快,那么,气才能顺利的达到手掌,才能有针扎的感觉。

  练出手臂沉来以后,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时,会感觉小臂里有一个小球,随着脉搏冲撞手腕的脉搏处,非常难受,所以就改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过了这一段时期,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身体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感觉。

  说明做勾手,给了气血的通畅一个阻力,所以,气血走到这里才形成冲撞。

  再说身体:

  手臂练出气来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练出身体的气,说明身体的气很不好练。

  练到身体时,开始觉得在胸部的中间,与心脏平的位置,往里有5公分的地方,感觉里面长了一个如同枣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练长的越大,最后如同一个小苹果一般大小,当时给吓坏了,赶紧问师傅,师傅说没事接着练,我虽然接着练,但心里很不踏实,而且越练,这个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窝,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与肚子的肉体结合处时,这个小苹果,如同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突然爆裂,把里面的水,给洒在下面的肉体上了,这时一下子感觉肚子的肉体很硬,因为上面感觉是水,由于有比较,所以感觉肚子的肉体像冰一样硬。慢慢的,肚子的肉体的冰,慢慢的从上面融化,融化的冰,变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当融化到小腹时,我还想,这可能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吧。练到这里,在做动作时,肚子就会随着动作的转动而转动。  

  练到小腹以后,我当时还想,小腹下面是双腿,不知道这个冰还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两条腿,那么怎么进行分叉融化。结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会自动进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间时,师傅说,你已经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师傅能看出来,也是为了考验师傅一下,就问,您说我松到哪了,师傅在腿部一笔划,你松到这里了,我当时就说,您看出来了,我确实感觉松化到这里了。以后,会练到脚底下为止。

  后来,回想起身体练出气来的过程,明白了,胸口里面感觉长瘤子,是由于这个地方距离心口最近,心脏给出的血液的压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间里面开始最先松,使得气血能够往这个地方释放、膨胀、并且汇集到这里,由于瘤子涨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这个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过这个练出气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肉体松,给血液膨胀的压力往肉体里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胀后的气血下面僵硬的肉体慢慢的融化。

  练到脚下以后,肉松以后,使得肉体的通畅性增加,使得气血能够在肉体里顺畅的通行,就是拳论所说的气遍全身了。那么,这个融化的过程,就会感觉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般人谈论太极的气,就会拿出拳论,照本宣科,人与亦云,断章取义,凑出一篇大论,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极拳的气是练出来的,必须经过练出来的过程,才能体验出太极的气。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运动,该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尽量用最小的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么,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给气血通畅性创造条件,当气血没有阻力了,就能达到气遍全身。

  说完气,我再说一下呼吸。

  所谓腹式呼吸,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肚子会下沉,就给肺部的纵向扩张创造了条件,由于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围,在放松情况下,无法横向扩张,那么,由于腹部下沉,就给肺部的往下的纵向扩张呼吸腾出了空间,所以,才是所说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据身体的需要,会自动进行配合的,而绝不能人为的进行控制。

  以后,再有人说:动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动作。你就哈哈一笑,换台、断网、走人。

  太极拳解密之九:传统杨氏太极拳  

  有位网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说有一个人,通过网上播放的视频,找到一位所谓的杨氏大师学太极拳,一见面,就跟大师说:我一看您打拳的视频,就觉得您有真功夫,这位大师夸赞的说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这里提醒初学者,你要是通过拳架的视频,就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太极功夫,你就不是初学者了,你至少达到宗师级的水准了。

  现在许多人明白简化太极练不出东西来,开始学习传统太极,就杨式太极拳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下来的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初学者,下面我就讲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杨澄浦传授下来的传统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俗称正路子,或称大架子(到南方以后的称呼就不说了)

  传统杨式太极拳,虽然是一套拳,但表现形式又分为母体架和拳架两种。

  一是,母体架:是核心架、原体架、基础架、或者说功力架。

  这套拳架,是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球、圈、园、弧等等,构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母体架。

  真正的杨澄浦的弟子,必须由杨澄浦手把手传授这套母体架,这样,才学到了杨式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如果教的话,等于教两边,先教母体架,然后不断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断地校正,很累很麻烦。

  学杨式太极拳,必须先学这套拳架,这套拳架是母体,更规范,也更容易练出内在的东西,当练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师傅指引着练后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体架,演化出来的拳架,是母体架的扩展、放大,变化。

  练到拳架,就偏重于发力了,必须把母体架练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学拳架,动作是由母体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绝不能脱离母体架的范畴,也就是说,母体架的动作是原本的点,也就是出发点,从出发点出发的手脚动作等,才是正确的动作。

  比如,搂膝傲步,搂膝是怎么来的,是由母体动作演化出来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搂膝。

  母体架注重练出劲道,拳架注重发出劲道。

  假如,没学母体架,而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传,第二,动作变形的非常大,那么错误也就大。

  由于先学母体架,这是本,那么以后即使学后期的拳架,由于不脱离本,即使练错了,也可以再回到母体架上来,这样就不会犯多大的错误,并且知道怎样改正。

  假如不学母体架,直接学后期的拳架,由于脱离的本,一旦练错了,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没有母体架的束缚,就会随风飘荡,造成练成什么样的都有。由于学拳者会把后期的拳架,当成原本的架,等于脱离了母体架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么在后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着练错了,就会错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变形非常大,练出内在东西的希望也就越来越远。

  练杨式太极拳,有四个要求。

  一是,不许乱动。

  二是,直接了当,一步到位。

  三是,不许加入额外的动作。  

  四是,不许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学的拳架,在这里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错误吧。

  1、起式,抬起手臂后,往回拉一下再下按。

  这里多了一个回拉,这一个多余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应该练出来的功效给拉没了。

  陆续的有网友找到我,让我指点一下拳架,几乎都问到起式的下按是干什么用的,我就让网友伸出双臂,用下按,从上往下一拍网友的双臂,网友就如同皮球一样跳了起来,这就是下按的功效。当然,也有拍不起来的时候,前几天有一位网友找到我,我开门一看,好家伙,比我高半头,宽一半,又厚一半,就没拍起来,说明自己还有练得不够深的地方。

  但是,练下按,必须直截了当的下按。

  太极拳,练出什么东西,能达到什么功效,不用别人说,练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动就会知道的。

  2、右抱球。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双手,再往右甩双手,再往前甩,成为棚,身子还往右转。既违反了直接了当,又增加了额外的动作。本来动作严谨、规范、要求都非常高的动作,给练成甩手操了。

  抱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着球,这两个同时达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练出开跨沉裆以后,这个球,左右在两臂的内侧圈着,球的后面被胸口轻轻地推着,而下面,是在小腹。

  太极拳分为外形的球,和内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对,那么,能不能练出内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3、左棚手

  许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练)为什么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推手,也没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对不上,那么,肯定是不对的,有一天在书上看到杨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没有出在杨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摄影师身上,也就是说,杨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这时,摄影师并不会太极拳,不知道定式在哪,这时没有按下快门,而是等杨澄浦开始转向左抱球的半途,给拍下来了,造成杨澄浦左棚手照片的定式,是身子朝向西的,那么,许多人按照照片进行学习,或进行校正,才造成左棚手斜着身子。(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推测,由于我学的拳架,左棚手必须胸口朝向正南)

  因为从内在来说,就是跟球有很大的关系,一旦身子朝向西,无法练出前弓步的开跨,不开跨,内在的球,根本就练不出来。

  下面说说正确动作:

  1、起式,抬起双臂,必须直接下落,腿停,手臂必须到位停住,即使不同时到位,也不许再调整一下。(要是总调整,就影响了整,就太极拳来说,最不好练的,一是沉,二是整)

  2、右转体抱球,身体、双手,直接往右走,重心一到停住,其他地方必须到位停住。

  抱球,这里有接力、化力、蓄力,又有上护头、下护身的意思。

  3、右抱球定式,手掌抱球,同时手臂和胸口同时圈住球,同时完成到位,到位,就是抱好了球停住以后,抬腿、迈左脚时,身体纹丝都不许晃动。

  4、左棚手,胸口逐渐朝向正南,左手臂,从下、往前、往上,到达稍高于肩,膝盖停住,手臂必须停住。

  从球的感觉来说,胸口慢慢推着胸前的球往前走(注意手臂与胸口的对应关系),而手臂,如同这个球的表面的下面、前面有尘土一样,用手臂的衣袖和手,从、下、前、上,在圈着、并擦这个球表面的尘土,而右手,走了一个近似于起式的下按。

  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可能会引起争议,由于师承不同,教的也不同,造成学的也不同。

  比如,就弟子来说,都是弟子,有入室弟子、入门弟子、挂名弟子、记名弟子、学习班弟子、大帮轰弟子,那么教起来,也分为手把手教、真心教、糊弄教,凑活教、随意教等等,都是教,学的东西不一样,结果肯定也就不一样,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造成现在说法很不一样。

  假如您对我这篇文章有意见,我只是把我学的东西,和练出来的东西给说出来了,至于对不对,本人不争论。

  太极拳解密之十:太极内功  

  太极拳的文章成千上万,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回避一个问题,就是都不说太极内功练出来是什么样的,也就是都不说练出太极内功有什么感受。就给一些滥竽充数的假大师创造了骗人的条件,使得初学者上当受骗,有些假大师甚至贼喊捉贼,其实是掩盖自己的骗人的真相而已。

  注意:太极内功,练出什么来,都是有感受的,这些感受才代表了真正的太极内功。

  沉,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平台,没有练出沉,绝对练不出太极内功。

  有人可能会问了,有的人,尤其是某些所谓的大师,没练出沉来,也能发人。

  我在这里郑重的提醒太极爱好者,练太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盘架子,必须正确的拳架,才能练出太极内功,也就是过程正确,结果才能正确,错误的过程(拳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内功)。

  第二部分,就是推手,假如拳架不正确,或干脆不练拳架,能不能直接练推手,明确的说当然可以。那么能不能练出发人,明确的说也能练出一定的发人。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发人,只是太极拳最粗浅的,最皮毛的、最不干脆的发人,往好了说,只是太极发人的一些技巧而已,可以说,甚至都达不到太极的力发于脊。一旦这样的人,穿上一身太极的行头,自封为大师,大作宣传,其欺骗性非常巨大,这一点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有的网友说,某某某大师说了,不应该练出沉来,练出沉来就僵了。呵呵,这个大师,是真大师还是假大师,您自己琢磨吧。

  以前回答网友的提问时,回答过内功的感受,今天从新整理出来,形成太极内功,进行单独发表。

  原则上说,练太极拳的内功感受是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就说松肩坠肘的感觉吧

  当肩关节开始松开,就会慢慢的觉得手臂发沉,并且慢慢的膨胀,感觉如同手臂绑着沙袋,随着肩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会越大,做动作时就会感觉沉重、很累。

  在这里,尽量从上往下说,因为练出内功,也是从上往下练出来的。注意:每一项感受,至少有3-4个月的强烈期,然后慢慢的消退,有些感受,是长期有。

  1、感觉手臂开始有沉重感,并且越练沉重感越强烈。

  2、感觉手臂的膨胀和手掌的膨胀。

  3、某些动作,如抱球,感觉如同真的抱一个气球,两手臂之间有弹性。

  4、手掌开始通红,严重时变成青、紫色,后回到红色。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同真的针扎感觉一样,嗖嗖的有疼感(至少要扎3-4个月)。

  6、做勾手时,感觉有一个小玻璃球,随着脉搏,顺着手臂撞击手腕的脉门(也是3-4个月)

  7、感觉手臂变成垒球棒子,小手臂粗重,大手臂细轻,通过环,吊在肩膀上。

  8、某些动作,感觉手掌是一把沉重的铁铲子,手臂是铲子把。

  9、做按时,感觉手臂里各有一个小绳,系在嗓子的左右扁桃腺上,手往前伸做按时,感觉这两根小绳在拉动扁桃腺。由于手臂练出沉来以后,这种沉会拉动到脖子根部,就会把脖子拉长,就会拉动脖子内部的器官,那么,就会拉动扁桃腺。

  10、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骨头上面的肉体,往下压在骨头上,骨头下面的肉体,会往下拉坠着骨头。

  11、做左輣手时,感觉手臂在往前擦一个球的下、前的球面。

  12、抱球时,感觉双臂在圈着一个球,球的后面靠在胸口上。

  13、感觉穿着一个沉重的沙袋背心,脖子根部以下,往下沉、坠。

  14、从肩到脊椎,之间的肉体,变成胶皮状,并且有酸累感。

  可以说,有的感觉短一些,有的感觉长一些,此起彼伏,不断涌现。身体在练出沉来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

  1、感觉浑身绑满沙袋,感觉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齐脖深的水里做动作,感觉有阻力。

  3、如同浑身绑满皮筋,感觉做动作非常费力。

  4、胸口中间,感觉里面长一个瘤子,越长越大,以后会慢慢的往下走。

  5、如同身体像冰一样,感觉从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觉变成水,没化的部分感觉是冰,感觉冰在托着水,并逐渐的向下融化(气练出来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这一点可参看,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6、跨关节逐渐的练开了,逐渐的感觉胯部的滑动性增加了。

  7、做动作时,感觉肢体一下子就滑动到位了。

  8、感觉肚子会随着动作转。

  9、脚下的踩劲特别大,感觉能把地下踩一坑。

  10、腰胯漆脚没磨好的地方,感觉坐汽车里,走在一些警示线的地方,有一种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1、练开跨时,感觉跨部向外又酸又胀(开跨必须有这种感受)。

  12、感觉腿和跨,如同一个要散架的凳子,身体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练拳(中正安舒)。

  13、腰与跨,如同两跨之间是一口锅,腰裆感觉是一把铲子,往前去的时候,如同用铲子在铲锅里的菜(腰裆的铲劲)。

  14、后座时,感觉坐在一个鸡蛋粗的木棍上,非常稳当(骨头的支撑)。

  15、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感觉有球的存在,根据动作的不同,球的形态不同,位置也不同。

  16、开跨后,感觉以跨尖为支点,能感受形成的杠杆力。

  17、开跨后,腰、跨、裆的旋动,能感受形成的螺旋。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文中介绍的功法,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练习。

今天解密太极拳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走近科学解密太极拳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ujiaowang.com鱼胶网站。

鱼胶花胶价格行情分享,本文链接:http://www.yujiaowang.com/zbys/481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