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育儿 如何科学育儿知识
妈妈:我小时候你是怎么陪我长大的?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听到来自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家长们一直不解?我们希望有最科学、权威的育儿方式,但是,似乎又觉得“不听老人言,吃苦在后头”成为年轻父母的至理名言,哪能不听?而实际上,一些传统的育儿理念与现代育儿学科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过,在一些家长还真是吃尽了苦头,才知道,真正的科学是辩证唯物论的体现。
宝宝需要把尿吗?
前一段时间我回答了“孩子要不要训练把尿?”这个问题,于是,掀起了家长之间的大讨论,有家长说:“胡扯,我家孩子就是把尿长大的?啥问题也没有”,还有家长说:“医生是不是尿不湿的代言人?”
今天,我们姑且不说在育儿方式上说孰对孰错,就从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生理及病理及孩子的精神、心理和行为发展出发,摆出几种育儿方式,家长看看哪种方式更加合适呢?
妈妈:什么方法好?
现在老人的传统育儿方式有哪些呢?你觉得是否合适?
对于6个月内的婴儿,流传过很多育儿方式,比如给刚出生的宝宝睡平头、剃胎毛及多剃头、挤乳头、挑马牙、蜡烛包、早穿鞋、把屎把尿、早吃盐等等,是不是听起来非常熟悉呢!大概现在的宝爸宝妈,小时候也是用这些传统的育儿方式养大的,很多人会说,我们不是也长大成人了?哪里看得出谁对谁错?
蜡烛包
蜡烛包:
“蜡烛包”:是用小包被将新生宝宝完整地裹起来,然后外面再用布带子将宝宝结结实实地捆起来,像一根蜡烛一样,俗称“蜡烛包”。这样起来是挺容易了,但是对新生儿来说有害无益。
1、引起宝宝髋关节脱位的风险:
首先是“蜡烛包”对宝宝的四肢活动限制,甚至还不如在子宫内舒适,既不利于四肢骨骼、肌肉的发育,最主要是影响髋关节的解剖关系而引起髋关节脱位,如果将两下肢拉直,甚至强行捆绑,使宝宝肌肉处于紧张,股骨头从髋臼中脱出来,而影响宝宝下肢的活动。
2、“蜡烛包”并不能防“罗圈腿”:
其实并非如此,宝宝的“罗圈腿”是后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O型腿",与是否“蜡烛包”没有半毛钱关系。
相反,将两下肢硬拉直,甚至强行捆绑,使宝宝肌肉处于紧张,股骨头从髋臼中脱出来,更加影响髋臼的发育。
3、包裹太紧,容易出汗:
“蜡烛包”对新生儿是一种束缚,限制了宝宝的胸胸廓活动,影响了宝宝的呼吸及心跳。
同时,包裹太紧容易使宝宝焐出一身汗,其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引起窒息、缺氧和休克等综合症,这是非常危险的。由于新生宝宝的皮肤薄,屏障功能差,加之使汗腺口堵塞,而引起皮肤感染。
给家长一个温馨小贴士:
现在包被宝宝的方法其实很多,可以用睡袋(申明可不是为睡袋打广告),即宽松柔软还保暖,同时也便于换尿布。在白天可以给宝宝穿上内衣、薄棉袄或针织衫,再盖上棉被就可以了。如果是容易发惊的宝宝,我们可以适当地做“襁褓”,包裹一下,类似于宫腔内的感觉,宝宝会有安全感,这样睡得更好一些。
捂热综合症
挑马牙、挤小乳头:
“马牙”是指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一般是由上皮细胞堆积和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对宝宝没有任何影响,不影响吃奶,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专家一致建议不可以随意挑破宝宝的所谓“马牙”,否则会引起感染,甚至菌血症或败血症。
那么挤小乳头也是同理,新生宝宝的乳头不能挤,如此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在宝宝出生后的4~7天,新生宝宝(男女宝宝)均可能出现乳腺增大,形如蚕豆或核桃大小,部分宝宝乳房甚至可分泌出一些奶汁来,此现象与新生儿出生后,体内尚有大量的来自于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约2~3周可自然消退。
马牙需要挑吗?
垫枕头而睡平头:
家长给新生宝宝垫枕头睡平头的由头是为了将来“睡出个好头型”,其实不然,因为宝宝刚出生0~6个月脊柱还在发育中的一条直线,没有后来成人的三个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和腰曲),如果我们人为地将宝宝头部垫起来,一方面会影响脊柱正常发育,另一方面会使气管弯曲而影响呼吸甚至缺氧窒息。因此,宝宝6个月前专家建议不要垫枕头而睡平头。
孩子需要睡平头吗?
剃胎毛:
过去许多老人认为宝宝满月一定要“剃胎毛”,这样,宝宝将来头发会越长越密、越长越黑;其实,这里也是有误区的。
因为,宝宝刚出生,皮肤非常柔嫩、皮肤薄,加之囟门是开放的,胎毛对宝宝头皮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功能,如果我们过早地将胎毛剃了,姑且不说会不会有伤及头皮,这样,去除了头发即头皮的联合防御功能,使之裸露在外,无疑增加了皮肤感染机会,万一头皮损伤,哪怕是极小的伤,也会给宝宝带来颅内或血行感染机会,毕竟宝宝太小,没有然后外界防御的能力。我们作为家长何必要冒此风险呢?
至于宝宝头发是否浓密,真的跟剃不剃头没有关系,经过调查研究,宝宝头发是否浓密或稀疏是与遗传及后天营养有关;宝宝到了后期,只要营养丰富,是可以长出浓密的头发的。
摇晃哄睡: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吓唬家长,不知家长听说过“婴儿摇晃综合症”的损伤事件没有?
婴儿摇晃综合症:由于婴儿脑部发育未稳固,当受到强力摇晃的时候,脑部组织容易受到撞击而出现血管撕裂及脑神经纤维受损,这种症状的后遗症包括头痛、头晕、失忆及影响智力,严重者因脑部大量的微血管爆裂,引致脑部出血、脑瘫甚至死亡。
因此,家长一定要记住,我们不可以过度地去摇晃新生的宝宝,以此哄睡,3个月以后,可以轻轻地、小幅度地抱着或摇篮摆动宝宝。
哄宝宝睡觉怎样的方法好?
早穿鞋袜: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奶奶说的宝宝怕脚冷”,呵呵,可不是吗?哪有小孩子不穿鞋袜?整天光着脚,能不感冒吗?还有说法,光着脚丫子多脏?下面我们就看看宝宝光脚到底冷不冷?光脚有什么好处?
1、手和脚是全身血液循环最末梢的部位,身体调节体温的部位应该是有大血管的部位,比如心、肺、脑及腹腔脏器,因此,手脚部位的暖和与否,并不能代表全身的体温水平,这就是我们测体温为什么要在腋窝、口腔和肛门的道理,因此,家长大可不必纠结宝宝穿不穿鞋袜。同时,光脚不但不会让宝宝感冒生病,通过锻炼还会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宝宝抵抗力。
专家建议,看孩子是否暖和或添加衣服,不是摸宝宝的手脚,而是摸宝宝的后脖颈及后背部,这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2、孩子小时候光脚可以增加触觉及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大量的医学研究说明:孩子经常赤脚活动,可刺激并兴奋足底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中枢神经的反馈作用,发挥调节包括大脑在内的器官功能,从而提高大脑思维的灵敏度和记忆力。对宝宝的大脑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孩子脚冷?
从小把尿:
其实,到目前为止,把尿使得与不可的博弈,是争论最激烈的两种育儿方法:
大部分父母都认为,我们的孩子都是把尿长大的,自小给宝宝培养把尿的习惯,即可以养成长大以后自己排尿的好习惯,不至于“尿床、尿裤子”;曾经就有家长说:看谁谁家孩子多大了还尿床,不赖孩子,就是父母从小不给孩子把尿。
但是,由于宝宝神经系统调节和泌尿系统发育不完善,膀胱粘膜又非常柔嫩,肌肉及弹力纤维都还没有发育,输尿管短而直,因此,容易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加之宝宝的排尿反射不受神经和脊髓控制,所以,婴儿的排尿完全是无意识的反射运动,并不受大脑和脊髓的控制。
1岁以后,随着生长发育,宝宝输尿管延长,肌肉(膀胱括约肌)发育成熟,抗尿液的反流能力逐渐增强,在正常的家庭教养下,比如如厕训练,宝宝是可以逐渐养成主动控制排尿能力的。
儿科专家共识:用把尿来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排尿能力,对于孩子来说难免会“拔苗助长”而“自废武功”。为什么?因为,过早地把尿,尤其夜间会引起宝宝的反抗,反而不利于膀胱储尿和排尿反射的正常建立,容易打乱宝宝的排尿反射;同时,影响宝宝的生物钟即正常睡眠,渐渐地影响宝宝日后注意力集中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另外,经常把尿,对宝宝脊柱生理性弯曲、髋关节发育都有影响或者损害。如此说来,家长觉得怎么样?
走学步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从研发了婴儿学步车以后,让一个个家长乐不思蜀,看宝宝这样,即可以学会走路,还不用家长扶着走,省时省力,多好。
1、最主要学步车将直接影响宝宝的腿型和走路的姿势,学步车中的宝宝习惯用脚尖触地滑行,久而久之,宝宝可能会养成垫脚的习惯。另外由于宝宝骨骼中钙质不足,骨骼还比较软,过早使用学步车容易出现X或O型腿。
2、其次,学步车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和学习走路的机会,因为,让宝宝坐在学步车里,则可以使之借助车轮毫不费力地滑行,从而失去了宝宝走路的锻炼机会。同时学步车限制了宝宝自由的活动,从而影响了宝宝的学习能力及智力发育,宝宝在爬行及学步中,接触、抓握、敲打等方式可以认知新鲜事物,从而使宝宝身体的大运动能力及其协调性得到锻炼。
学步车真的能让宝宝学走路?
早吃盐:
所谓“盐”就是氯化钠,是人体生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虽然盐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盐的。除了高血压、肾脏疾病的患者需要限制食盐的摄入外,对于婴儿也是不能过早吃盐的,否则会危害宝宝的健康。那么,过早让宝宝吃盐有什么危害呢?
1、宝宝的心、肾功能发育还不完善:
宝宝刚出生,主要依靠乳汁供给营养,促进生长发育,由于宝宝肾脏发育还很不成熟,对钠盐的代谢能力非常差,如果给盐,无疑给宝宝尚未成熟的肾脏“撒了一把盐”,那将增加孩子的肾脏负担。同时,通过盐的代谢,势必会影响钾离子在细胞内外的转移,而钾离子对心肌细胞的影响最大,也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婴儿肾脏和心脏功能受损。
2、影响免疫力:
宝宝进盐后,会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从而影响口腔唾液的分泌,经常出现口渴,甚至体内电解质紊乱。由于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溶菌酶就会相应减少,各种病菌容易在上呼吸道生长繁殖。而抑制正常的细菌生长如大肠埃希菌,造成婴儿体内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了而生病。
因此,根据最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要求,专家建议:1岁以内婴儿不建议使用任何调味品,1-3岁的幼儿每天也才1克多一点。因此,别过早让婴儿摄入食盐,否则只会伤害婴儿身体,对健康无益。
孩子需要陪伴
好了,关于如何科学育儿的方法还会争论下去,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希望家长们还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遵从科学依据,边学习、边实践,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尝试,有一次坑,家长可能就会铭记在心。
今天如何科学育儿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如何科学育儿知识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ujiaowang.com鱼胶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