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中毒症状 砒霜中毒症状表现
在我们常看的武侠小说、武侠电视剧甚至是真实的历史上总会出现一些致命的毒药,也有无数的人因这些神秘的毒药而死。
其中鹤顶红便是那万毒之王,它的毒性究竟有多强?今天可算是明白了。
鹤顶红——砒霜
丹顶鹤主要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体态高雅,舞姿优美,鸣声如笛,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丹顶鹤全身素装,头顶顶部没有羽毛,而是露出鲜红色的皮肤,这其实上是肤色和血色的交融,丹顶鹤也因此得名。
然而,丹顶鹤头上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却不知为何与“毒”挂上了钩。
有句古话叫“白鹤顶上血,黄蜂尾上针,最毒不过淫妇心”,可见很多人将鹤顶红认为就是白鹤顶上的血。
那么鹤顶红真的有毒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丹顶鹤的幼鸟是没有“丹顶”的,只有进入成年之后,“丹顶”才会出现,这是分泌激素的结果。
丹顶鹤死后,“丹顶”就会渐渐褪去红色。
为了找到确凿的证据,科学家们还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在制作丹顶鹤标本的时候,用小刀刮下了丹顶的碎屑,并将这些传说中的“剧毒”拌进羊羔和小狗的食物中。
结果证明,羊羔和小狗不仅没有被毒死,而且没有任何不适反应。
那么,古人所说的“鹤顶红”到底是什么物质?怎么让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
其实,古人所提到的“鹤顶红”和丹顶鹤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唯一有关联的也许只是颜色。
人们之所以将丹顶鹤头上那一抹红和砒霜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古代人朴素的世界观中,艳丽的东西都不太安全,而丹顶鹤头上那一抹鲜红,很可能成为了人们恐惧的根源。
实际上,成年的丹顶鹤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成了“秃顶”,头顶的鲜红不过是皮肤的特殊颜色而已,类似于公鸡的鸡冠,并无特殊的毒性。
那么,这种传说又从何而来呢?一种解释是,中国的语言文化中有种独特的“避讳”现象,将一些不好的词汇替代为较委婉的说法,比如把“去世”说成“驾鹤西归”,把“厕所”称为“五谷轮回之所”。
而“鹤顶红”其实就是红信石的代称,,这是一味中药,是由砷华、雄黄、毒砂等含砷矿物煅烧加工得到的含有砒霜的混合物,因为含有硫的杂质而呈红色,俗称“红砒”。
红砒,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
红信石呈不规则块状,质脆,易砸碎。由于杂质的关系,呈粉红色,具黄色与红色彩晕,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样,丝绢样光泽。
所以“鹤顶红”只是古人对砒霜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医生就掌握了用雄黄、雌黄一类的砷矿物制作毒药的方法。
那时候,药店里的砒霜,大都是老板自己用雄黄、雌黄之类的物质制成的。
砒霜之毒性早被我国古代医学家所认识,如最早记录砒霜的宋代《开宝本草》云:“不可久服,能伤人。”又如宋代苏颂所作《本草图经》载:“入药服之,为害不浅。”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材料中的“貔”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似熊或虎,凶猛异常。
李时珍将砒霜的毒性用“貔”作比喻,形象地说明砒霜之毒极其可怕。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大兴炼丹术,砷就是一种主要的炼丹原料。
有明确的史书记载:约公元317年,名医兼炼丹家葛洪将雄黄﹑松脂﹑硝石这三种物质合炼,得到砷。
那些不明真相的帝王将砒霜当作可以长生不老的灵药,大量服用,反而丧了命,这实在是一种天大的讽刺。
《红楼梦》中也有贾敬沉迷于修仙炼道,服用砒霜而死的描述即“吞金服砂,烧胀而殁”。
砒霜在国外的名声也很显赫。古时候的法国贵妇人,采取每天食用少量砒霜的方法,来保持皮肤白皙无皱。
据说还有一定的效果,只是一旦停止服用,皮肤马上就会比实际年龄更显苍老。
法国人将砒霜称之为“继承粉末”,大概就是因为当时许多富人家庭用它来毒死亲人来谋取遗产吧。
1250年,德国的马格努斯用雌黄与肥皂共热制得砷,这是西方关于制作砒霜的最早记载,比中国晚了几千年。
既然已经知道鹤顶红其实就是砒霜,那么它的毒性现代人肯定会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成人口服砒霜5 ~50毫克即可中毒,20 ~ 200毫克即可使人致死。
砒霜中毒以后的症状,在国内外的古今小说中都有一些纪录。
《金瓶梅》中有潘金莲用砒霜谋杀武大郎这一情节,里面是这样描述的:武大郎说,刚喝完,肚子就疼起来,然后咬牙切齿、七窍流血而死。
法国名著《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吞砒霜自杀后﹐书中说她“脸色充蓝、口流黑水”。
事实上,这些描述并不准确,砒霜中毒后不会七窍流血,只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四肢疼痛性痉挛,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
砒霜中毒的潜伏期可几分钟至数小时,初觉口腔、喉头有金属味和烧灼感,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不久则发生腹痛、腹泻,同时伴有口渴、肌肉抽搐、脱水、休克症状,最后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急性中毒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便有时混有血液,四肢痛性痉挛、少尿、无尿昏迷、抽搐、呼吸麻痹而死亡。
长期少量摄入砒霜会导致慢性中毒,消化系统和肝肾受损,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以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还会导致肺癌和皮肤癌。
砒霜中毒后难以解毒,一般是用催吐药和泻药令中毒者呕吐出残留在肠胃里的砒霜。
正是因为砒霜的毒性之大,历代重要的人物都不约而同地担心自己的食物中是否含有如此可怕的“魔鬼”。
一种流传甚广的方法便是银针验毒。
古籍中关于银针探毒的记载有很多。大宋提刑官宋慈所著的法医鉴定奇书《洗冤录集》中对“银针探毒”做了这样的描述:将银针用皂角水揩洗后,插入死者的喉内,用纸密封住嘴,过段时间取出,如果银针变黑色,而且洗不掉,即可断定为中毒。
如果死者中毒后又吃过东西,会将毒带入肠道内,所以最好在直肠内再试一次。
后来,人们还发明出“熏蒸”探毒法。清朝嘉庆年间,黄河决口,朝廷的赈灾款被贪污。负责调查此案的官员李毓昌被巨贪王伸汉用砒霜毒死。
后来,审案人员就是用“银针探毒”和“熏蒸”的方法使案情真相大白。
不过,以现代科学的理论来看,“银针探毒”并不完全合理。
因为实际上,使银针发黑的是硫化物,而不是砒霜。
许多菜肴如松花蛋、臭豆腐中都含有少量硫化氢,也能使银筷发黑,但却没有毒性。
其实,在常温的条件下,银针并不能和砒霜发生反应,这种传统的验毒方法只是因为砷的硫化物转化为砒霜的过程中硫元素无法完全除去,进而和银生成稳定的黑色硫化银覆盖在银针的表面,从而让检验者知晓这食物里可能含有砒霜。
所以,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谓利用银针来检验砒霜其实是用银针来检验硫元素。
也就是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银针验毒的可靠性必然会不断下降,以至于戒备森严的光绪皇帝,也死于砒霜之毒。
后世的史学家发现,光绪皇帝的遗体头发以及衣物中砷含量严重超标,这几乎可以断定他命丧于砒霜等含砷化合物之手。
古代小说、传说以及事实死于鹤顶红——也就是砒霜之手的名人确实不在少数。
被“鹤顶红”毒杀的名人
有一则“死诸葛毒死活司马”的传说,既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也说明了砒霜——鹤顶红的毒力。据说诸葛亮死前料定自己死后司马懿一定会掘他的坟,因为古人死后一般都会把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带到自己坟墓中去,因此在自己的坟墓中只放了一本名为“无字天书”的书,并在每页书上都涂上砒霜。
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死讯后,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立刻就派兵攻打其所安葬的城池,得手之后立刻派所有士兵搜寻诸葛亮的坟墓,最后终于被他找到了,拿到书后司马懿立即翻阅,想看看诸葛亮这一生带兵打仗的精华。
可是每张纸上都只有寥寥几个字“此生必逮司马懿”,司马懿越看心越急,一边用手指蘸着自己的口水去翻看着书,由于书页上有砒霜所……等到看完最后一页,司马懿知道自己终究还是斗不过诸葛亮,最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结束了自己一代智将的生命。
西方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也有哈姆雷特的叔父用砒霜毒死哥哥夺取王位的描述。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
1908年11月14日,年仅37岁的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慈禧紧随他而去。
其实,即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夺回大权以后,光绪和慈禧之间也还是有和解可能的,毕竟慈禧已经63岁,她死了皇位还是爱新觉罗家来坐,无论废帝还是弑君都后患无穷。
但和解有一个前提,就是光绪和康有为他们密谋围园杀后不能有关系。
谁曾想,当时已经逃往到国外的康有为丝毫不念从前那点微薄的“主仆情”,把锅全部都甩到了光绪的身上。
康有为声称自己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光绪皇帝指使的,这可把慈禧气得七窍生烟,更加不可能和光绪和解,他都要杀自己!怎么可能再原谅他!
所以光绪一定要比自己先死,这显然不像是一个巧合,怎么看怎么都让人觉得是慈禧的安排。
慈禧囚禁光绪十年,二人之间已经有不共戴天之仇。
慈禧一死,那光绪岂不是就能够扬眉吐气?咸鱼翻身?
这个掌握了权力这么多年的女人是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的,即使自己快死了,也要先把光绪弄死,绝不可能让他赢。
光绪帝的死因存疑,百年来众说纷纭,虽然也有中毒之说,但此前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
“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出示了一份采用现代刑侦和高科技手段检测万字报告显示,光绪其实是死于砷(砒霜)——也就是古人常说的鹤顶红。
中央电视台编导钟里满在第九届清代宫廷史研讨会上介绍说,由他牵头光绪皇帝死因检测活动历时5年,2003到2007 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原子能科学院等几家单位从光绪帝崇陵取样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光绪的头发和骨殖的砷(砒霜)含量要比常人高2000多倍。
据悉,研究人员运用中子活化实验方法,结合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陵寝)提取的光绪头发、衣物等重要检材,对光绪死亡原因进行了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的分析研究,先后提取了光绪长26厘米、65厘米的两小缕头发。
把这些头发晒干编号,然后用核分析方法逐段检测光绪头发中的元素含量。
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比和他埋在一起的皇后头发中的砷含量高出了数千倍,根本就不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中。
现存文献记载,光绪在宫中和瀛台被囚禁期间曾服用过中药,其中的雄黄、雌黄、朱砂等会导致砷、汞毒物使用过量,在理论上讲,这种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绪慢性中毒,直至病变死亡。
不过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中毒者头发发根的含毒量会高于发中部和发梢,而光绪的情况与之相反,这也证明了光绪并不是死于长期服用中药的慢性中毒。
其实,作为杀人的毒药,鹤顶红,也就是砒霜,它在历史上的使用确实是很悠久,而且是广泛的“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必备良药”。
因为纯的砒霜,是白色的粉末,与面粉、淀粉、精盐和碱面非常相似,易于伪装。
砒霜无色无味,投毒不易被发现。
砒霜的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在没有特效解药的古代,砒霜中毒极难生还。
砒霜毒性极强,致死剂量仅需0.1 ~ 0.2g。
砒霜能强烈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溃烂、出血,亦可破坏血管,破坏肝脏,使患者死前遭受极大痛苦。
易于伪装,不易发现,毒性强,只需极小剂量,死亡率高,而且死前极其痛苦,能满足投毒者的报复欲望,再加上价格低廉容易获得,这样的毒药当然就会成为投毒的首选。
事实上,砒霜很可能是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毒药。
正确认识“毒药”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鹤顶红——砒霜虽是万毒之王,但也是有益处的。
我国中医自古以来就有“以毒攻毒”的力量,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历史上并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2700年之前的中国西藏的《苯教疗毒雍仲旋经》中提出“有毒就有药”一说,标志着我国用毒治病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同样的,被作为“一级毒药”的砒霜,也可以用来治病。
现代科学家认为,少量摄入砒霜可能对人类的健康有益。
李时珍认为,砒霜有“打虫”功效,《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描述:李时珍看见一个村妇正要断气,取大红枣掏去了核,放进微量的砒霜让她吞下,之后这位妇人排泄出了很多虫状物并且恢复了健康。
古代医书当中还有很多将砒霜外用,治疗梅毒、恶疮等病的描述,也有将它内服治疗寒痰哮喘、疟疾、疼痛的例子。
17世纪的英国,砷的多种化合物被用来制取防腐剂。
19世纪,澳大利亚的农夫们经常摄取一定剂量的砒霜,用以增强体魄。砒霜的药用达到顶峰时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用它来治病。1909年发现的一种砷化合物长期被用以治梅毒等病,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青霉素所代替。
此外,历史上很早就有将砷化合物用来治疗昏睡病、肺结核、皮肤病的记载。
近些年来,国内许多医生用砒霜的合成物治疗白血病、子宫颈癌、肝癌等病,并取得很大进展,也得到欧美国家的认同。
参考资料
《药物的故事与事故》
《断肠草与鹤顶红谁才是古代毒药之王》
《 探索生命的医学》——砒霜:是毒也是药的千古传奇
《八卦医学史 不生病,历史也会不一样》
《丹顶鹤的头真的有毒吗?》
今天砒霜中毒症状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砒霜中毒症状表现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ujiaowang.com鱼胶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