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爱好者 高跟鞋爱好者怎么称呼
你是否有留意到,如今,大街上很少能看见女孩穿高跟鞋了?
晚高峰的地铁里,各式各样的运动鞋最多,其次是帆布鞋和马丁靴;
即使是律师、银行柜员和销售这类对着装有要求的职业,一双黑色平底单鞋,足以应付工作场合;
就连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这类潮人聚集地,妆容精致的辣妹们,也不再靠鞋跟凸显自己的时尚品味。
很难相信,风靡近百年,一度被视作职场精英、都市丽人的标配,让万千女性又爱又恨的高跟鞋,似乎正在被抛弃。
欲望,美丽与财富
毫无疑问,高跟鞋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主角凯莉是高跟鞋的狂热爱好者,她有一句经典台词:“站在高跟鞋上,我可以看到全世界。爱情会逝去,但鞋子永恒。”
高跟鞋能够在现代社会火爆近百年,从来不是靠舒适度和实用性,而是人们赋予其的种种意义。
首先,是所谓的“女性美”。
因金属细跟高跟鞋而成为一代性感女郎的的玛丽莲· 梦露曾说:“高跟鞋对我的事业帮助太大了。虽然我不知道是谁最先发明了高跟鞋,但所有女人都该感谢他。”
除了从视觉上拉长腿的比例,营造一种前凸后翘的效果外,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莫里斯通过实验发现,女性穿高跟鞋时的走路姿态,确实能够让她们更有“女人味”——步幅不能大,腰肢还有一定幅度的摇摆,既突出了女性特征,又凸显了柔美体态。
师太亦舒揶揄过高跟鞋的这种“功能性”:
“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穿上高跟鞋就不方便坐公共交通工具,她们只好打私家车的主意。”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职场,能否驾驭高跟鞋,又成了分辨“女孩”与“女人”的重要标准。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妮·海瑟薇由职场菜鸟到时尚魔头的蜕变,就始于一双高跟鞋;
日版《流星花园》里的经典桥段,美丽的静学姐送给女主角杉菜一双银色鱼嘴高跟鞋后,杉菜也从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了公主。
无论是美剧、日剧还是港剧,身穿优雅的职业套装,脚踩高跟鞋,几乎是所有职场精英、白领丽人的标配。
奢侈品牌巴利的设计总监布莱恩·艾特伍德,用一句话征服了纽约曼哈顿的女人们:“人生苦短,但你的鞋跟不能短。”
在影视剧和报刊、广告的共同塑造下,高跟鞋的潮流经久不衰,无数女性对它趋之若鹜,将其视为成熟、精英、独立的代名词。
摄于2008年的纪录片《我爱高跟鞋》里,来自湖南邵阳的春丽,是东莞一家鞋厂的生产线经理。鞋厂是国际大牌的代工厂,每天春丽经手的鞋子都有上百双,但没有一双属于她。
面对摄像机,她表达了自己对高跟鞋的绮丽想象:“穿这种鞋子的女人,应该都是很高贵的吧,我猜她们住在很发达的国家,一天工资好几百万,说不定自己也是老板。”
春丽手下的年轻女工们更甚。平时做的鞋,一双能抵得上她们三四个月的工资。小姑娘们凑在一起闲聊,光是想想自己穿上它的样子,都觉得是对鞋子一种亵渎:“我们穿会有损它的品牌形象呀,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
博主冷暖暖记得,她从上大学起就开始穿高跟鞋,有了生活费都往达芙妮跑,省吃俭用也要买鞋。
那时她专挑八厘米以上的鞋,觉得六厘米以下都是老阿姨穿的。甚至还买过加上防水台高达14厘米的鞋,走在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膝盖都摔破了,仍不肯脱下。
女性对于高跟鞋的追捧,也缔造了无数财富神话。
号称“每个女人一生都要有一双”的著名高跟鞋品牌Jimmy Choo,其创始人周仰杰,出身马来西亚的一个鞋匠之家,年轻时住在伦敦的贫民窟。
因为设计出的高跟鞋登上了时尚杂志《Vogue》,受到伦敦淑女和贵妇们欢迎,周仰杰声名大噪,从一个穷鞋匠变成戴安娜王妃的御用设计师,戴安娜去世前七年,都找周仰杰定制鞋子,并多次邀请他去肯辛顿宫过圣诞节。
1999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超过50名女星穿着Jimmy Choo的高跟鞋走了红毯。
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后来在《指环王》中饰演精灵女王而广为人知的凯特·布兰切特,因为媒体报道她那双镶有钻石的Jimmy Choo高跟鞋力度过大,甚至超过她个人,而放弃了穿它走红地毯。但最终登上杂志封面的,依然是那双鞋子。
为男人而设计的鞋
关于高跟鞋的起源,众说纷纭。
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与现代高跟鞋相似的鞋型,诞生于15世纪的波斯,也就是今天伊朗的所在地。
虽然近百年一直被视作女性象征物,但起初,高跟鞋是专为男性设计的。
当时,波斯的萨菲王朝骑兵众多,士兵们设计出了有跟儿的鞋作为战靴,以便牢牢勾住马镫,在进攻时站得更稳,射箭更准。
之后,通过使节往来,高跟鞋传入欧洲。中世纪的欧洲肮脏混乱,城市街头污水横流,男性贵族们为了避免弄脏鞋袜,兴起了穿高跟鞋的风潮。
历史上最著名的高跟鞋爱好者,当属法国波旁王朝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由于身高不足一米六,路易十四一生高跟鞋不离脚,并且颁布法令,只有宫廷成员可以穿着高跟鞋。
在路易十四的影响下,高跟鞋进一步成为权贵的象征,王室中的女性们率先开始穿高跟鞋,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引起了平民百姓暗中模仿。
虽然学者普遍认为,现代造型的高跟鞋属于舶来品,但在古代,我国女性穿着“高跟鞋”的历史,同样由来已久。
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高跟鞋”出现在东汉,取名为“晚下”, 形容鞋跟高且危,抬脚后需要慢慢落下。梁朝也有诗言,“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意思是穿着鞋子像是上了一个台阶,说明那时的鞋跟也有了一定的高度。
到了明朝,女子普遍缠足,于是有了很多三寸金莲大小的弓鞋,将鞋尾垫高,用脚尖撑地。
更为人熟知的,是清宫戏中妃嫔们穿着的“花盆底”,也就是旗鞋,三寸高的鞋跟,安在鞋底正中间,走路像踩高跷,妃嫔们须让下人搀扶,方能行走。
与西方贵族为了彰显地位而穿着高跟鞋不同,中国古代女子穿着“高跟鞋”,目的大多是防止走光。
传统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最好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又不能妨碍走路。于是,就有了“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
民国时期,西式高跟鞋伴着枪炮声一同进了国门,年轻女性间风靡烫头,喷香水,穿高叉旗袍和英式高跟鞋。张爱玲在《童言无忌》里回忆,“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前北大校长蒋梦麟留美回国后,曾因上海街头高跟鞋流行的景象大受震撼:“到处可以看到穿高跟鞋的青年妇女,当你听到人行道上高跟皮鞋的急骤的笃笃声时,就能知道年轻的一代与她们的母亲,已大不相同了。”
但这一阵风潮并没有持续太久。战火纷飞的年代,高跟鞋在逃难路上百无用处,而到了战争结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这种西方资本主义气质的服饰,更无法被人接受,也不适用于劳作。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高跟鞋在中国的命运才随之改变,重新流行起来。
我们为何不再需要高跟鞋?
高跟鞋,又称当代女性酷刑之首。
英国足病学院的调查显示,约一半的女性穿高跟鞋后会出现脚部问题。大多数女性在穿高跟鞋 1 小时 6分钟后开始受伤,20%的女性则在穿高跟鞋10分钟后感到疼痛。
长期穿高跟鞋导致的骨盆前倾、跟腱炎、静脉曲张等健康问题,已是老生常谈。
但即使如此,过去几十年,仍有无数女性爱鞋如命。贝嫂就因长期穿“恨天高”,患有严重的拇指外翻,据说医生已明令禁止她再穿高跟鞋,否则有瘫痪的危险。
打星杨紫琼也有非常严重的拇指外翻
那么,曾经随处可见的高跟鞋,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没落的?
博主冷暖暖回忆:
“大概是2015年以后,我放下了对好看的执念,开始追求舒适和方便,每年买两双运动鞋,一年四季都穿着,健步如飞。”
一位匿名知乎答主说:
“当我穿着高跟鞋进机房,机房的风把我吹成了老寒腿,而我每天早上穿着7、8cm的高跟鞋挤西二旗地铁,发现并没有优势的时候,我就收起了所有的高跟鞋,全部换上了舒适柔软的运动鞋。”
毫无疑问,工作节奏的大幅提升,生活习惯的改变,都让高跟鞋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更为鸡肋。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效率就是生命。一个需要挤地铁上下班,过着996生活的普通上班族女孩,怎么会用一双高跟鞋让自己本就辛苦的生活雪上加霜?
而近十年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让不少女孩逐渐意识到,高跟鞋能带来的所谓“女性美”,不过是一种男性视角下的主观审美。而被高跟鞋包裹住的脚,某种程度上,竟和旧社会女人们被裹脚布缠住的脚,如出一辙。
2019年,日本模特石川优美在推特上发起了一项名为“KuToo”的运动,反抗不合理的高跟鞋文化,因为在日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女性在职场等正式场合必须穿着浅口无带的黑色高跟鞋。
这项活动引发了轰动,不少人留言称,“要求职场女性穿高跟鞋,想必只是为了让男性饱眼福吧”、“倡导男女平等几十年了,可是日本在着装这件小事上都没能做到”、“女性的双脚应该由自己做主”。
大型秀场上,用来搭配各色新款衣服的鞋,多以平底鞋为主。一些女星也主动脱下了高跟鞋。
茱莉亚·罗伯茨曾赤脚出现在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红毯,以此呼吁世界各地的女性脱下高跟鞋。两年后,同样在戛纳的红毯上,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当众脱下了高跟鞋。
高跟鞋的遇冷,在销量上也有直观的表现。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2010年至2018年间,美国运动鞋类销售额猛涨365.34%,已取代高跟鞋,成为美国女性购买鞋履的首选。
日本体育厅出台鼓励“穿运动鞋上班”解决运动不足的建议后,日本零售业和各厂商纷纷抓住商机,推出适合西装的运动鞋,以扩充产品线。
唯品会发布的《中产女性消费报告》也显示,我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消费更自主、更悦己,对舒适度高、实用性强的产品需求更多。
周冬雨曾在知乎表示,女明星们也并不爱穿高跟鞋
经济学中有一个“高跟鞋理论”,指经济不景气、波动较大的时期,如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石油危机时期,女性通常会选择鞋跟很高、看上去鲜亮惹眼的鞋子,比如高跟鞋、松糕鞋等;
而在经济平稳、生活较安逸的时候,人们则更愿意选择舒服的低跟鞋。可能的心理逻辑是,消费者想通过购买奢侈品来逃离现实,为自己营造想象空间。
从种种现象来看,高跟鞋淡出视野的十年,也是经济迅速发展、女性意识崛起的10年。
很难说高跟鞋最终会不会像缠足一样,完全消失在女性的世界,但在如今提倡忠于本心、解放身体、拒绝容貌焦虑的时代下,穿高跟鞋的人,势必只会成为少数。
毕竟越来越有选择权的女性,现在更想讨好自己。
参考资料:
RealCoolGirl《为什么高跟鞋从辣妹脚上消失了?》
新浪娱乐《Jimmy Choo高跟鞋帝国背后的荒芜》
南风窗《高跟鞋是为男人设计的》
纪录片《我爱高跟鞋》
今天高跟鞋爱好者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高跟鞋爱好者怎么称呼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ujiaowang.com鱼胶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