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胶 白胶 黄胶 花胶白胶和黄胶区别
相关花胶 白胶 黄胶的扩展:
说实话,当初因为种种机缘,科技考古系要录取我。
我从小也对考古很感兴趣。
但是,一念之差,我放弃了,也放弃了这种生活。
现在想起来,那或许是一把钥匙。
言归正传,下面就发。
A、胶的制备及使用
作为一种必需的基本原料,胶在制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甚至认为胶是制墨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凡墨,胶为大”正是这个意思。在古人看来,虽然有好煤,但如果用胶不当,也造不出好墨,相反,如果用胶得当,就算一般的烟煤也能造出好墨。相对应的,古人对胶的制备、在制墨过程中的作用、用胶之法等论述也颇多,尤其和胶之法,一向被视为制墨工艺中的核心技术而密不示人。
胶之于墨,之所以如此重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胶在制墨工艺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古人造墨,胶多自制,而胶的种类繁多,其制备过程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三是胶的使用方法繁多,不同胶法对墨质量的影响极大。下面就试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B、胶在制墨工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制墨成形毫无疑问应当是胶在制墨中的首要作用。在中国,人工所制之墨一开始就是以固体的形式存在,而烟煤的颗粒呈分散状态,若要凝结为固体,势必依赖粘性物质。前已述及,在胶被广泛使用前,古人曾试过粥饭、生漆等,但粥饭的粘性主要依靠糊化的淀粉,粘性不强,且遇水会降低粘性,故无法长期保持较强的粘合性,而生漆久之则既硬且脆,不利研磨,书写时也多渣滓、窒笔,墨工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所积淀的科学炼胶与兑胶方法则极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故中国制墨始为丸,继为螺,为笏、为挺,乃至明清时期变化万千之形制,虽有墨模之功,但归根结底,莫不有赖胶之粘接之力。
第二,保证了墨能在研磨后稀释成短期内不易沉淀的液体,以供使用。墨毕竟还是一种耗材,制墨成形是为了利于存放,使用时仍需研磨成汁。制墨所用的各种烟煤主要成分均是碳粒,因为碳粒的比重大于水,再加上范德华(van derwaals)力的作用,单纯的碳粒子加水稀释后很快就会凝聚成团,并沉降至底部,我国古代一直使用的是毛笔,这样“泾渭分明”的墨汁根本无法使用,就更不用说为了作画所需,经常要调出浓淡不一的墨色了。而胶的加入则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这是因为胶的主要成分为C、H、O、N 四种,组成了一种长链糖分子——聚透明质酸,经过制墨时的杵捣加工,聚透明质酸已经与碳粒充分、均匀的混合了,墨在研磨时,已经与碳粒充分混合的聚透明质酸就均匀的附着在碳粒的几个点上,这样,每一个碳黑颗粒的表面上都黏附了许多长链糖分子,形成聚合物冕,聚合物冕阻挡了碳粒的彼此接近,有效防止了碳黑颗粒凝集在一起。而这种聚透明质酸是亲水的,加水研磨就很容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悬浮液。
第三,保证墨能长期、稳固的粘附在纸上,这依然有赖于胶自身的粘性。其实,不单是墨,任何颜料都必须利用胶的粘接性质以增强其附着于欲依附物质表面的粘附力。我们知道,虽然颜料粘附在物质表面,有赖于颜料自身细小的颗粒渗透进物质表面,但如果没有胶的粘结力予以固定的话,这种附着极易脱落。据史料所载,人类对颜料的使用,最初是始于直接用木炭在石壁上标记事物,但这些标记极易脱落,就是因为没有胶质的粘接之力。相反,有些古人字画因为年代久远、保存不善,纸张已经腐蚀败烂,而画上所题之字还完好无损,甚至能以手拿起,碳的性质稳定、耐腐蚀固然是一方面原因,而好胶制墨,虽经时日,胶力不堕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四、增加了墨在研磨时和书写时的润滑度。研磨时,好胶制成的墨与生漆所和的墨“岁久则坚如铁, 磨之难, 且易损砚石”不同,而是“磨之无声”,磨处也光滑平整。此外,好的墨即使磨的很浓,书写时也没有滞窒的感觉,即所谓的“虽浓磨不留笔”,这也是因为胶固有的润滑作用能减少书写时墨中碳粒、毛笔和纸张三者之间的摩擦力。
第五、能增加墨在书写时的光泽,在书画材料上体现丰富的层次感。含胶量不同的墨在书画中的光泽、墨色表现也是不同的,同样的墨在不同的纸张上也会
表现出不同的墨色。
明代麻三衡在《墨志》中记载一个通过加胶来增加墨的光泽的例子:
书大字用松烟墨,每患无光彩而墨易脱,偶得太乙宫易高士书符用墨诀,试之果妙。其法以黄明水胶半两许,用水小盂煎至五分,蒸化尤妙,如磨松墨时,以胶水两蚬殻,研至五色见浡作,再添胶水,俟墨浓可书则止,如觉滞笔,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或溶胶时入浓皂角水数滴亦可。
胶能帮助墨显出不同的层次感,或者根据书写纸张的不同而调整胶的比例,应当是胶自身具有光泽的特性使然。制墨用胶贵在清,清即清亮、有光泽,胶的光泽在墨研磨书写后仍有保留,也因此导致书写有层次感。比如清代谢崧岱在《论墨绝句诗诗》中就有过类似的论述:制墨时,一般干烟三钱可以加胶二钱,但是,如果感到书写时墨色不够鲜亮,可以再加一点胶。他还特别指出:用烟三胶二配方制成的墨是专为在白纸上书写所用,如果是在红纸或腊笺上书写,胶的用量需要加倍。用于深色纸张书写的墨加的胶要多于浅色纸张,应当是因为同样的光泽在深浅颜色的纸上表现有弱强之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人不仅已经认识到如果胶法得当,胶固有的光泽能改善书写效果,同时也认识到如果胶的用量过大,胶光明显,以至于胜过墨的光泽,则会降低墨的质地。《墨经》、《墨法集要》都明确的指出墨“忌胶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辨别墨有没有胶光时,还要注意一种“假无胶光”的现象。谢崧岱在《论墨绝句诗诗》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给出了简单的区别“真无胶光”和“假无胶光”的方法:墨迹在灯光下、日光下看,以及在白纸上、红纸上写字都没有胶光,这样的墨才是真的无胶光。如果墨迹在日光下看没有胶光,但在灯光下看又有,或是在白纸上写字看没有胶光,但在红纸上写字又有胶光,这都属于假无胶光。
既有光泽又不掩本色的墨当然是上品,但光和色其实是矛盾的双方,想二者兼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分清本末。谢崧岱认为:在宋朝时较为看重墨色,虽然只重色不重光的墨也不能算好墨,但毕竟墨色为本,而到了明清以后却更注重光泽而忽视墨色,显然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了。
加胶太少,能避免胶光,但写出的字黑而无光,而且容易洇染纸张,落笔成团;加胶过多,虽然能防止洇染纸张,但胶光太强,用于字画则很难体现出层次感,正所谓“不光防浸,不浸防光”。既要字有光泽、不浸染纸张,又不能胶光太盛,其间的分寸把握则有赖于墨工的经验、心得了,这也是胶法难以掌握的一个方面。
C、 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制墨用胶多为动物胶,文献整理发现古人制墨曾提及广胶、黄明胶、鱼胶、鹿胶、牛皮胶、阿胶等名称,但以牛皮胶(根据制法、等级不同,有时也以广胶、黄明胶呼之)、鹿胶和鱼胶这三种使用最多。这三种胶中又以牛皮胶使用为最多,关于牛皮胶的论述也最多的原料要求。至于牛皮胶使用最广,论述最多,原因很简单:相比于鹿胶、鱼胶而言,牛皮胶的制作原料——牛皮更容易得到,价格也应该最低。
至于哪种胶最好,古人说法也不尽一致,比如《墨经》认为“凡胶,鹿胶为上”,“鹿胶之下当用牛胶”,《文房四谱》也认为鹿胶为上,但《墨谱法式》、《墨
法集要》均认为鱼胶最好。虽然对哪种胶最好说法不一,但新熬制的胶胜过旧胶却是一致的认识,这是因为新胶的胶性最强。
动物皮胶的制作过程一般都以煎煮为主,原理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分离出皮革中的杂质,将其中有用的胶原部分溶解出来,即所谓的“镕胶”。
下面是古代文献中关于鹿胶、牛胶、鱼胶等几种胶的制备过程,限于篇幅,均摘其大概:
一、鹿胶的制备方法:
《墨谱法式》:
大鹿角十斤,截成二寸,河水浸一月,洗净入大锅,添水五斗,黄胶四两同煮。常令沸,水耗即添汤(勿入冷水),日夜熬至二斗,方去鹿角,折滤极净,去滓再入小锅,用炭火熬至成。贮磁器中后凝,即切作片子,于通风处放干。
《墨经》:
取蜕角,断如寸,去皮及赤觪,以河水渍七昼夜,又一昼夜煎之,将成以少牛胶投之,加以龙麝。
二、牛胶的制备方法:
《齐民要术》:
以沙牛皮或水牛皮,水浸四、五日,令极液净洗濯,无令有泥,不须削皮(削皮费工,打胶无异)。片割着釜中(为欲旧釜大而不渝者。
釜新则烧令皮着底,釜小费着火,釜渝令胶色黑)。凡水皆得煮然,咸苦之水,胶更胜长。作匕,匕头铁刀,时时彻底搅之,勿令着底(匕头不施铁刀,虽搅不彻底,不彻底则焦,焦则胶恶,是以尤须数数搅之)。
水少更添,常使滂沛,经宿睟时,勿令绝火。候皮烂熟,以匕沥汁,看末后一珠,微有黏势,胶便熟矣。以初挹所滤去滓秽,泻净干盆中(挹时勿停火,火停沸定,则皮膏汁,下挹不得也)。淳熟汁尽,更添水煮之,搅如初法,熟后挹取看皮垂尽着釜燋黑无复黏势,乃弃去之。胶盆向满,舁着空静屋中,仰头令凝(盖则气变成水,令胶解离)。凌旦合席上,脱取凝胶,口湿系紧,线以割之。其近盆底,土恶之处不中用者,割去少许,然后十字拆破之,又中断,为叚较薄,割作饼。唯末上,胶皮如粥膜者,为最近盆之上者次之,末下者不佳,即笨胶也。先于庭中竖槌施三重箔,令免狗鼠,于最下箔上,布臵胶饼其上,两重为作荫凉并扞霜露(胶饼虽凝,水汁未尽,见日即消露,露沾濡损,难干燥)。
旦起至食,卷去上箔,令胶见日(凌旦气寒,不长消释,霜露之润,见日即消)。食后还复舒箔为荫,雨即内。敞屋之下,则不须重箔。四、五日绝,绝时绳穿胶饼,悬而日曝,极干乃内。屋内悬纸笼之(以防青蝇、尘上之污)。夏中虽软,相着至八月秋凉时,日中曝之,还复坚好。
《墨经》:
牛用水牛皮,作家所谓乡掘皮最良,剔除去毛,以水浸去尘污,浸不可太软,当须有性,谓之夹生。煎火不可暴,常以篦搅之不停手,贵气出不昏。时时扬起视之,以候薄厚,直至一条如带为度其脉。
《墨谱法式》:
水牛皮,不以多少,生去肉并毛根,洗浸极净入大锅,慢火煮两三日,令皮极烂,如水耗,旋添湿水,候锅内有粥面为度,渐减火不添水,倾在盆内,滤取清汁,不住手搅至湿(务要出尽热气),后凝以线割之。
《墨法集要》:
若用牛皮胶,当拣黄明煎造得法者(有等煎生者,煮不化。)锉如指面大片子,临用先以些水洒润,候软,方下药汁中,重汤煮化……临镕之际,用慢火煎,长竹箄不住手搅,候之沫消、清澈为度。
三、鱼胶的制备方法
《墨谱法式》:
鲤鱼麟,不计多少,浸一日,洗令极净,以无油锅内添水,用慢火煮一伏时,俟麟烂,滤去滓,再滓稀稠,得所澄,取清者,俟凝勒作片子,或倾在半竹筒内,顿风处,俟干收。
四、鱼鳔胶(即减胶)的制备方法
《墨谱法式》:
鳔半斤,胶一斤,同以冷水浸一伏时,先将鳔用箬叶,裹定紧系,水煮百余沸,去箬叶,乘热入臼(臼头令温),急捣至烂。次入浸者,胶及猪胆汁一盏、藤黄一分。同捣至稀,得所就臼放凝,取出勒作片子放干。
《墨法集要》:
鱼鳔胶,用清白如绵者。冷水浸一宿,令软,快斧剁碎,每胶一两,入巴豆仁五粒,搥碎与胶和匀,箬叶裹定,紧系之,煮十数沸,去箬叶,乘热入阔口瓶中,急杵极烂无核,和药汁内,重汤煮化。
对上述制备过程进行比较,可发现不论是制鹿胶、牛胶还是鱼胶,一般都需经过洗净、浸水、去毛(渣滓)、蒸煮、搅拌、切片、晾干,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蒸煮的火候、不停搅拌及熬制生熟的判断。
对于制成的胶,古人也将之进行了详细的级别划分,或分为清而薄者、浊而黑者;或分为清者、略浑者、黑而滞者;或分为黄明者、微黑者,划分标准均为取胶的位置和胶的颜色,显然,清薄黄明者为上,反之为下。原理应当是清薄黄明的胶质地较纯,粘性较强。反之,颜色黯淡的胶,多是靠近锅底,原料的渣滓混杂其中,质地不纯,胶力也不够强。
D、胶的使用原则
古人制墨,认为“惟胶为难”、“以胶为大”,所以有时虽有好煤,因用胶不当,也造不出好墨,反之,虽然烟煤一般,但如果用胶得当也能造出好墨。这其实说明了胶在制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仅与制备的层面有关,更与使用的方法(即胶法)互为表里,唇齿相依。甚至可以认为胶的使用方法实际上远比其制备方法更为重要。
前已提及,古人制墨讲究烟细胶新、烟轻胶清,也就是说,古人用胶,通则是选择胶性较强、质地纯正的胶,这样的话才能既减少用量又保证墨质坚固、持久,同时,墨色也因为胶的用量少而显的更黑。此外,几种胶同时使用的情况也较常见,古人认为这样使用有利于几种胶的胶性互相调解、互补。《墨经》中明确指出“胶不可单用,或以牛胶、鱼胶、阿胶掺和之”,《墨法集要》也认为鱼胶虽然粘性很强,但如果纯用鱼胶则会让制成的墨书写时有缠笔的感觉,如果辅以牛胶,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然而,选择好胶、多种胶并用的通则却并非胶法的精要所在。同样的胶、烟,不同的人制成的墨品质也大不相同,这其中的奥妙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李廷珪,当世公认胶法第一,但他去世之后胶法即失传,虽其子孙辈也已制墨为业,但所制墨品与李廷珪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考古人胶法,似乎又无迹可循。昔韦诞墨法明言“好醇烟一斤用胶五两”,史称“五两之制”,而李廷珪制墨却善用大胶,“佳煤一斤或受胶一斤”,烟胶比例已达一比一,史称“对胶”。但这却并不是用胶最多者,清代谢崧岱制墨,采用墨法为“烟三胶二”,并言若用于红纸、蜡笺,胶的用量还要加倍,这样的话,胶的用量就超过了李廷珪的“对胶”。而北宋墨工沈珪却“以意用胶”。也正因为胶法的难以掌握,古人才将之视为制墨工艺的精要所在,对于自己摸索出的用胶心得也都秘而不宣。比如《春渚纪闻》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李廷珪自创对胶之法后,秘而不传,北宋著名墨工沈珪对此“引以为恨”。
因为这些原因,本文对古人制墨胶法也不可能进行详尽剖析,而只能根据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予以分析,试图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根据天时用胶。古人在制墨时已经意识到用胶的多少应和天时有关。《墨法集要》中就记载:“每松煤一斤,用牛胶四两或五两,药水四时俱用半斤。春冬宜减胶增水,仲夏、季夏、孟秋宜增胶减水”。这说明古人已经充分考虑到在不同的气温下,胶的挥发、分解也不同。
根据松烟油烟的原料不同而区分用胶。松烟和桐油烟的性质不同,用胶时也要区别对待,松烟用胶需要胶性更强,而桐油烟用胶则更强调胶的清亮。
根据书写纸张用胶。谢崧岱认为在白纸上书写的墨可以采用烟三胶二的配方,在红纸、蜡笺上书写的墨就要在此基础上加倍用胶。
根据墨欲保存的年代用胶。古人还认识到加胶多少对墨质量的影响,认为制墨时,如果用胶少烟多,那么制成的墨颜色就很黑,称为“轻胶墨”,“轻胶墨”颜色鲜艳,利于速售,但这样的墨如果保存年代久远,墨色可能就要消褪。
虽然古人制墨用胶时多遵循这些规律,但毫无疑问,这些所谓的规律却绝非古人胶法的全部,欲穷古人胶法之妙等不可得,正所谓“具有精微,须分别细领也”。
实在是墨这个东西感兴趣的人太少,没有人才专门研究,所以到现在还是一团江湖。
(网络转载)
今天花胶 白胶 黄胶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花胶白胶和黄胶区别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ujiaowang.com鱼胶网。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