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胶橄榄排骨汤 橄榄花胶骨头汤功效
相关花胶橄榄排骨汤的扩展: 鱼胶排骨青榄可以一起炖吗
鱼胶排骨青榄是可以一起炖的,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名家推荐
我从厨数十年,走过多少大邑小野,力探调味之道,渴求风味之识。无疑利平先生的“大粤菜”可读、可赏,醍醐灌顶。粤菜成大,在于自古而今岭南之地能博大且从和,所谓积小味成大和,味和天下安。
——大董(董振祥,“大董中国意境菜”创始人,中餐国际化领军人物)
“食在广州”,这句踏实、美好而响彻云霄的短语,说出的是广州人对日常生活无言的热爱。粤菜是其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由广府菜,而及客家菜、潮汕菜,这幅由赵利平绘制的“大粤菜”美食地图,整全精微,大美有味。作者以欢悦之心历数菜中名品,那些活色生香的讲述,如同制作纸上的筵席,文字谨严,味蕾奔放,烟火气的背后,尽显一个地方的性情和灵魂。《大粤菜》从食事的角度描述了岭南人的爱与敬,并再次证明,日常生活才是岭南文化永不破败的肉身。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茅台研究院首席文化专家)
《大粤菜》连载之十一
粤宴之美(汤羹)
汤羹之间有乾坤
广府菜向来对复合味颇有执念,对汤羹类菜肴的烹饪也是得心应手。一碗汤羹,荟萃各种颜色、滋味、口感与营养,集天地日月之精华于盏中,使人从舌尖到肠胃与心里都能获得分外的满足。但“复合”并不意味着味道之间的堆砌争抢。每样食材得须舍去自我、释放自我,进而彼此间参和交错、物我相融,方入胜境。
(老广经典靓汤“粉葛炖鲮鱼”,汤清而不寡,清香鲜甜。粉葛产地很重要,要选择既有年轮又口感无渣的,一百斤里只能挑出十斤八斤。)
汤羹的历史其实比“炒菜”更为古老。相传,“轩辕造粥、饭、羹、炙、脍”,汤羹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日常肴馔。而熬煮汤羹的过程更像是君子的向内自修,戒骄戒躁,宠辱不惊,静观其变——与川湘菜那种火辣霸蛮的“江湖气”可是截然不同。
(传统炖汤“橄榄花胶炖肉汁”。鱼肚,又称“花胶”,食疗功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胶质、磷质及钙质,女士视为养颜珍品。对身体各部分均有补益能力,是补而不燥之珍贵佳品。)
经典的民国菜肴“生拆鱼云羹”,便是取材于鳙鱼头蒸熟后取出的脑髓。广州人常说:“鳙鱼头,皖鱼尾”,都是精华所在,因其质感如云似絮得名“鱼云”。厨师需要以特定手法取出,保持脑髓原状且不能有刺骨残余,既无省时捷径,也无专门的工具,便称之为“生拆”。
鱼云羹最是符合广州人对清鲜嫩滑的追求。鱼汤虽然浓香却仍能保持爽口,毫不粘腻,浓缩了鱼味之精华而鲜甜无比。鱼云如脂似膏而毫无腥气,加上木耳、草菇、丝瓜、豆腐等,用极精湛的刀工裁切成细丝状,黑、白、青、褐……千丝万缕般漂漾在汤羹中,恰如一幅水墨晕染的“彩云追月”。
舀之连绵不断,入口才能百转千回。满满一勺送入口中,“嗦溜”一下便滑入喉咙。此刻,清苦回甘的陈皮丝和清香酸甜柠檬丝,爽辣刺激的辣椒丝和辛香馥郁的胡椒粉,同中有异、交错往复的味道,仿佛在口中奏起了交响乐一般精彩绝伦。
陈皮化痰,辣椒祛湿,胡椒暖胃,而鱼云本身的营养也极为丰富,尤其注重养生的广府人自然对此深谙不已。民国时也有一道“鱼头云酒”,将鱼云用姜汁炒过去腥,加入黄酒或米酒,以及川芎、白芷,隔水炖。据说对产妇和乳母极有益处。
(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麻鲢,也叫雄鱼,是淡水鱼的一种。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鳙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深受人们喜爱。鳙鱼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鱼类。图片来源:网络)
(鳙鱼头部肌肉、软组织丰满,常用来做菜,故有“鳙鱼头,草鱼尾”的说法。鱼头汤奶白似乳,滋味浓厚,鲜美无比。图片来源:网络)
(民国时期的经典粤菜“生拆鱼云羹”,传统的顺德美味。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在品尝广州酒家民国粤味宴中的“生拆鱼云羹”后评价,生拆鱼云羹是他童年的味道,让他瞬间勾起儿时回忆。)
民国广府菜的标杆、江孔殷家的“太史家宴”上,就有一道招牌“太史蛇羹”,在当时可是风靡广州城。翻看当时的菜谱,这道菜食材极多、工序繁杂,要费好长时间才能看明白个大概:主料需集齐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锦蛇五种,炖成蛇汤,捞出蛇肉,由厨师手工将蛇肉拆成丝状。另外,以鸡肉丝、果子狸肉丝、鲍鱼丝、广肚丝、冬菇、木耳等熬煮“上汤”,再与蛇肉一同熬成“蛇羹”,需要三个多时辰。吃前还可以加入少许菊花丝柠檬叶,这清新跳脱的想象力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如今品尝,同样一时间自觉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了眼界,听凤姐说着“茄鮝”如何如何,心里只道得出一句:“乖乖!”
(太史五蛇羹极讲究,蛇丝肉丝刀工幼细,羹滑鲜美,味道绝佳。图片来源:网络)
(南乳薄脆呈榄形而薄小,增添香脆。图片来源:网络)
文人雅客们对汤羹菜的享受固然带有深厚的文化气息,而对于更多的广州百姓而言,“老火靓汤”才是最触手可及的家常味道。在我看来,最耐人寻味的汤未必在酒家,也许更在自家。
广府人的汤羹常见的有七种:煲、滚、炖、清汤(做好菜之后把高汤淋进去)、汆汤(将原料摆好,开水冲进去)、汤泡(如汤泡虾球)、烩羹(加淀粉调芡的汤)。而老广所说的“啖汤”,多指煲、炖、滚三种。制作过程讲究用水的比例与用料的品质,讲究不同用料不同目的不同的火候、时间与器皿。
(家常靓汤“党参虫草花煲鸡”,秋冬滋补。)
汤不仅是开胃润胃提升食欲的助推剂,还是适应四时之变不同体质调养身体的养生之道,春天人们要“升补”,夏天要“清补”,秋天要“平补”,冬天要“滋补”,人们相信多喝汤水,能逐暑袪湿,补身益体,故烹制汤品多有沿袭历代中医的食疗用方,不同体质不同环境不同季节,汤成了粤菜不可或缺的选择。
(春分汤水-茅根马蹄竹蔗煲龙骨。春分节气仍然属于春季阶段,春季肝阳旺盛,很容易上火。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时多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对养生大有裨益。)
(夏至汤水-白豆凉瓜排骨汤。夏至到,天气燥,平和心态保持好;烈日照,大雨瓢,气温多变别感冒;绿豆汤,酸梅汤,降温防暑有奇效;慢散步,多饮水,晚睡早起要记牢;多果疏,少油腻。)
(寒露汤水-金银菜煲猪肺。寒露以后昼夜温差大,饮食上以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为主,少吃辛辣、香燥、熏烤等食品,可以适当吃些含多汁的蔬果防止出现咽干口燥的症状。)
(冬至汤水-金华凤脚煲香菇。冬至时节,应当遵循“冬藏”养生之道。日常饮食上应以多样、清淡、温热、少缓为原则,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可选择五谷杂粮、萝卜、大白菜、牛肉、羊肉、奶制品、豆制品、菌藻类、坚果类等。)
虽然有诸多“汤谱”将配方一一记载,但每一家的主妇都有自己的秘籍,这更像是某种刻印在骨子里的底色,是在广州人家代代传承的智慧。假如这家人体质偏寒,那么,他家的汤渣里极有可能找到大枣、枸杞、黄芪、党参一类“补气血”的食材;又如那家孩子最近冷饮吃多了,汤里恐怕少不了一把炒薏米、芡实、茯苓或甘苦的陈皮,祛湿和胃。
(煲汤料。广东人会根据家人的体质和时令去选择汤料,比如春季一般用桂圆肉、淮山等暖胃的药材;夏天广东天热,使用薏米、红枣、赤小豆、沙参、玉竹等;秋冬季则用莲子、百合、杞子炖补品较多。图片来源:网络)
从小被汤汤水水滋养大的广州孩子,口舌可刁钻得紧。那些独特的食材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复合的滋味,一碗汤中,放了什么,缺了什么,一尝便知。不过,即使再科学理性地分析这些配方的讲究,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口便能尝出这汤是不是“我妈煲的”。
每一个家庭主妇心中都有一系列的汤谱与秘法。每一位粤地女孩从小就被灌输“留人必留胃,留胃必有汤”的持家之道。
近年来有不少人质疑喝汤对健康的影响,但话说回来,凡事皆有度。只要掌握好方法和熬煮的时长,喝汤仍然是利大于弊。广州人对“饮啖汤”的热爱,也绝不是一两句嘌呤高、脂肪多就能打消的。那其中煲入的不仅仅是食材汤料,还有最温暖的时光与深沉的爱意。
(每位广东妈妈都有一份煲汤秘笈。老火汤,熬煮的是妈妈对家人的爱和关怀,是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图片来源:网络)
记得那些年母亲在世时,每每来电问询是否回家吃饭,开口总是今天煲了什么汤,是不是回家喝口汤……
早年老广州狭窄的住房往往没有独立的厨房,共享的厨房每到饭点时刻,每个角落便弥漫起各种汤的香味,有时各家孩子高矮不一的小身影每到饭点便簇拥在窄小的厨房门外,探头探脑。个子矮小的常被挤在身后,往往什么也瞧不见。
仰起头,厨房灯光暖黄微暗,揭开的瓦煲水蒸气直直冲天,厨房上方一片雾光迷濛。念及此处,眼前亦如是。
作者简介
赵利平
赵利平,文艺评论家、收藏家,粤式饮食文化的倡导者、推动者,服务餐饮行业30余载。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原副会长,现任广东烹饪协会会长、广州酒家集团总经理。先后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开设艺术与收藏评论专版、专栏,先后出版有《艺术家那些事》、《集藏斋话~艺术收藏与鉴赏》等著作。
由广州出版社倾力出版的《大粤菜》一书即将面市,敬请垂注!
今天花胶橄榄排骨汤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橄榄花胶骨头汤功效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ujiaowang.com鱼胶网。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