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交通建设十年成绩单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高江虹 北京报道
“这些年(道路)变化确实太大了。” 开了18年货车的大货车司机周吉华感慨道,十年前,从桂林运货到广州要花三天时间,如今隔天就到,因为此前货车跑的都是省道、国道,甚至村道,这些年广西到广东之间新建了不少高速公路,路况好了,运货时间也大大缩短。
周吉华只是体会到了我国路网十年的变化,实际上,这十年来也是交通发展最为迅猛的十年。
“2012年到2021年底,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5%。”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6月10日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过去十年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有力促进了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我国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海运通达全球,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成为靓丽的“中国名片”。
十年成绩单
徐成光介绍,过去十年我国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迎来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交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超过3万亿,2021年达到3.6万亿元,再创新高。
在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中,公路水路领域的投资通常占比过半,各地积极建设高速路网、路桥和港口,近几年甚至农村公路的通达性也大幅提升,长年跑在路上,运送各地货物的周吉华对此感受最深,“这几年很多农村道路都修得很好。”徐成光披露,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超过16万公里,公路网的密度达到了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24.6%。而且中央在农村公路领域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7433亿元,其中用于贫困地区的投资就达5068亿元,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农村公路的总里程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十年净增了90多万公里。”徐成光表示。
铁路的建设成绩也相当突出,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介绍称,这十年,路网规模质量大幅提升。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了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到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其中高铁4万公里。铁路已经覆盖了全国81%的县,高铁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
民航方面,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介绍,这十年来,民航新建、迁建运输机场共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新增航线3000余条,航线总数达到了5581条,我国的旅客运输量已经连续18年稳居全球前两位。2019年,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都超过了2012年的两倍,货邮运输量为2012年的1.3倍,航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93%的经济总量。
过去十年,我国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应用,快件最高日处理能力近7亿件。据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戴应军介绍,十年来,我国邮政业业务收入从1980.9亿元增长至12642.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9%。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1083亿件,是原来的19倍,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年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指标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徐成光认为,从2021年数据来看,全国平均每天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量近3亿件,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超过1万列、高速公路车流量超过6000万辆次,“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彰显出繁荣昌盛的活力。”
科技交通的未来
交通这十年成绩并非简单几个数字所勾勒,而是整个体系的成长与完善。在民航局和国家铁路局先后并入交通部以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协同效益也逐渐发挥作用。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能力不断增强,徐成光指出,“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一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跨区域大通道基本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徐成光表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实现了“全国一张网”运行,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跨海桥隧、深水航道等关键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体系和技术的成长虽然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给个体的每个人带来不少便利与效益。像周吉华等大货车司机就发现,如今不仅路况好,通达效率大大提升,导航系统也在不断加强,不再需要像十年前带着地图上路,随时准备人。而且物流园区、货运平台的发展也给他们联系货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未来,这些工作还将继续。
徐成光表示,下一阶段的交通工作重点将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一方面构建高效率的“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畅通经济板块高效联通的主动脉。提升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国家战略支撑能力,进一步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
同时建设安全可靠的物流供应链网络,保障国内运输畅通,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还要加快交通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强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与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深度融合发展。
铁路和民航对未来的发展侧重略不同。董志毅透露民航业对各类新技术应用正在全方位重塑着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在认真研判未来五年形势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把智慧民航建设作为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主要目标是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智慧民航体系。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在全国234家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40家千万级机场开通了“易安检”服务,安检通行效率提升了30%。另外,行李跟踪系统也实现了射频识别“串线成网”。
“我们还将从四个方面继续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董志毅表示,一是做好《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的落地实施,将具体场景应用项目化、工程化。二是将抓紧抓好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攻关“卡脖子”难题,推动民航深层次的变革,形成保障智慧民航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三是提升数据资源的管控能力,完善数据治理的标准规范,畅通数据的交互路径,深化数据的分析能力,有效释放数据价值。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培养适应智慧民航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学者,打造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团队。
铁路行业则是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重点推进关键技术自主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安路生表示,铁路部门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有四个重点,一是继续提升勘测设计综合实力,突破复杂艰险山区工程建造关键技术,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二是推进更高速智能动车组、先进载运装备研制,打造先进适用、完备可控的铁路装备体系。三是推动北斗卫星导航、5G等前沿技术与铁路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调度高效化。四是研发应用降低铁路综合能耗、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关键技术,打造更高水平的绿色生态铁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