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六一”之后,上海各购物中心、商场全面恢复线下营业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上海正加快复商复市的步伐,6月1日之后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将全面恢复线下营业。
尽管受到疫情严重冲击,但业内对于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长期看好态度并未发生太大改变。
“长期来看,上海经济基本面仍保持韧性,市场具备在疫情影响趋缓后稳步复苏的基础和动力。”5月27日,仲量联行华东区董事总经理张静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相信在社会生活回归正轨后,零售市场会快速复苏,业主和品牌方长期看好上海零售市场的发展不会改变,其长期的投资和扩张计划也不会受到疫情的短期影响而改变。
多家购物中心有序恢复线下营业
5月24日,上海市商务委指出,上海市将加快恢复超市卖场、便利店、药店等网点线下营业;无疫情风险的区域可分批有序恢复线下营业,5月31日之前,客流总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6月1日之后,全面恢复线下营业,客流总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自5月16日起上海宣布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后,前滩太古里、BFC外滩金融中心等就已陆续恢复线下营业。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目前上海购物中心更是驶入了线下复业的快车道。
5月25日,印力集团宣布:松江印象城、七宝万科广场将分别于5月26日、5月27日重新开门迎客;莘庄维璟印象城计划于6月1日重新开门迎客;上海13家万达广场中,金山、崇明、临港、颛桥、宝山5家万达广场已恢复线下营业。5月29日,青浦万达广场有望恢复线下营业,首批将有60家商户复工复市。
“上海地区的绿地缤纷城项目均已向属地政府部门提交了复商申请,按市商务委提出的六一节点做各项准备。”5月26日下午,绿地控股贸易港集团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首批恢复营业的商户,除前期保供商户持续营业外,主要以商超、餐饮、美容美发等民生及生活服务类业态为主。
目前,绿地集团已有多家超市卖场启动了线下经营业务。其中,5月中旬,位于徐汇区的“G-Super吃喝研究所”成为绿地旗下首家恢复线下营业的在沪超市门店。而G-Super绿地优选14家在沪门店中,已有“吃喝研究所”、宝山宝乐汇店恢复线下营业,在未来的1-2周内,闵行中庚店和虹口来福士店也将陆续恢复营业。
在经历40多天闭店运营的复工保供之后,中心城区最大城市综合体上海环球港也在5月26日下午恢复线下运营开门迎客,百余家零售及餐饮品牌商户恢复线下运营。环球港相关负责人5月26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上海环球港餐饮商户均可通过月星环球云小程序提供预先点餐服务。
5月26日,消费者在上海环球港入口处扫描“场所码”或数字哨兵进入。受访者供图
5月26日,环球港工作人员在核酸采样工作站进行核酸采样。受访者供图
距离6月1日后全面恢复线下营业不足一周,一些还未复业的购物中心也在整装待发。
5月26日,凯德集团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凯德上海8大购物中心正在加速筹备复商复市,协调商超、餐饮等业态的首批复工租户,第一阶段开启线上运营后,会根据政策调整情况推动线下开门营业。
据该负责人介绍,凯德上海各商场中已有部分商户恢复营业,超170家租户取得保供资质。例如,凯德闵行商业中心的华润万家超市早在5月18日就已启动线下运营;北外滩来福士的超市、医药、餐饮类商户接受线上下单,预计6月1日将恢复线下营业。此外,“各商场还将于6月到7月间陆续推出总价值达千万元的消费券,拉动过亿消费,提振市场信心,助力城市商业复苏。”该负责人透露。
5月24日七宝宝龙城市广场(仅开超市)。李贝贝 摄
5月24日早上,七宝宝龙城市广场前排队入超市的队伍。李贝贝 摄
上海商业地产市场中长期乐观
毫无疑问,此轮疫情给上海商业地产带来了严重冲击。5月26日,世邦魏理仕华东区商业部负责人希诺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预计在中期整体消费情绪不确定性影响下,零售品牌或将修改扩张预算并减少新开店数量;开发商出于长期投资目标考虑,项目开业计划可能延后等。
5月27日下午,RET睿意德华东区总经理、上海购物中心协会品牌专业委员会主任周长青也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作为商业高地的上海,商业一度陷入停滞,而商场重新开业“可能只是疗伤期的开始”,待商业秩序、商场销售额、客流等指标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才是疗伤期的结束。
周长青判断,疫情之后,短期内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应该会出现反弹性消费,但出于今年经济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压力,消费者的预期较2020年之后更为谨慎,可能疫后的报复性消费力度不会达到预期。不过最近国家层面也给出了很多刺激经济的手段,必然会对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恢复起到积极效果,“就看这些力度如何更快地传导到最终的消费端,信心的恢复仍需时间”。
疫情结束后,商业地产如何找到更强劲的激发消费的引擎,是回补今年上海销售额重要且紧急的问题。周长青建议,比如,在城市站位方面,要“高举高打”,强化上海国际消费旗舰引领地位;对于上海高品质的购物中心、商业街区等,如果政府有专项资金支持,相比“消费券”,对这些项目提供定向的推广促销基金更具成效。
5月27日下午,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市场研究部高级董事、主管简可(James Macdonald)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短期内,市场迫切需要政府对企业扶持、防疫措施的明确指引,为市场带来信心。比如,商业地产项目业主要配合防疫措施的推行,包括有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复,需要准备相应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便利,降低消费体验的不适等;另一方面需要与租户搭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渡时艰。而业主及零售商均需持续线上线下一齐发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消费体验等。
绿地控股贸易港集团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疫情常态化对购物中心是考验、也是考题,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要积极转变运营思路,调整品牌业态,包括接入更多线上服务和场景,迎接市场消费回温或是消费习惯变化,始终相信购物中心承接消费、服务生活的“底色”不会掉。
与此同时,《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受访人士对于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中长期态度依然乐观。
“(中长期)肯定看好。”周长青表示,东京、纽约、新加坡这些国际大都市历经疫情、经济危机等多次风波,但因为对人口的吸引力、产业的发达程度、消费的丰富度等综合驱动要素的支撑,这类全球型尤其是消费型的国际大都市依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对上海市场长期前景看好的态度并无变化。”简可也向《华夏时报》记者强调,零售市场更看重的是消费者规模及消费潜力,从这一角度而言,上海仍是国内最富裕、最有活力、对商业最友好的城市之一,因此也是零售品牌发展的重心所在。“在接下来的传统暑期和国庆旺季,如能把握时机尽快修复市场信心,也会令更多品牌扩张计划尽早启动。” 简可表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