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在公募行业,人员流失是常有的事。这一轮“离职潮”,有何不同之处?(图/视觉中国) 文丨《财经》新媒体蒋金丽 编辑丨蒋诗舟" />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在公募行业,人员流失是常有的事。这一轮“离职潮”,有何不同之处?(图/视觉中国) 文丨《财经》新媒体蒋金丽 编辑丨蒋诗舟">

基金经理为何总在牛市跳槽?“基金圈类似娱乐圈,基金经理之于基金

cms-style="legend">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在公募行业,人员流失是常有的事。这一轮“离职潮”,有何不同之处?(图/视觉中国)

文丨《财经》新媒体 蒋金丽  

编辑丨蒋诗舟

基海浮沉,人潮涌动。

从崔莹、葛晨、赵诣,到董承非、周应波、林森......2022年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的“出走”,让公募“离职潮”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

何以为“潮”?

据Wind统计,截至5月22日,年内已有108位基金经理离职,较去年同期增加10位。

从历史数据来看,2021年是基金经理离职数量最多的一个年份,达323人。此前的最高纪录,是2015年的297人。

两个年份的共性在于,都处于牛熊转换的阶段。

牛市之后,离职潮起

“牛市更容易出现离职潮。”猎头艾琳告诉《财经》新媒体,基金经理在业绩好的时候跳槽,能谈到更好的职位和待遇。

大多数基金经理跳槽,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离职,通常是基金经理业绩突出,但觉得现有待遇或职级不理想,所以选择另谋高就;另一种是消极离职,由于业绩落后,或者公司内部经营和管理问题,不得不辞职。

公募基金的考核非常狼性。一家大型公募人士透露,对于从业年限长的基金经理,一年、三年、五年的业绩都会纳入考核的权重,而对于上任时间不久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连续两年业绩排名后三分之一就得走人。

部分中小基金公司除了业绩淘汰制,还可能面临经营危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新媒体,其就职过的一家基金公司,曾经因为经营困难,把大部分基金经理都裁掉了,其中有几个业绩还不错。最后只留下投资总监、一个股票基金经理和一个债券基金经理。

在艾琳接触过的求职候选人中,除了对现有薪资待遇不满意之外,公司内部投研团队调整,比如换了高管等,是另一大常见的离职原因,“抛开市场行情的影响,每年3-4月的年终奖发放季,也是基金经理离职的高峰期”。

何睿是一位去年跳槽的基金经理。在他看来,在牛市业绩好的时候跳槽,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

“基金圈其实和娱乐圈很像,基金经理之于基金公司,类似于艺人和经纪公司。”何睿直言,经纪公司依赖艺人的流量赚钱,基金公司同样需要借助基金经理的名气打开市场,做大规模。

想要卖出爆款基金,离不开历史业绩的加持。据艾琳介绍,基金公司最青睐的候选人,是连续3年业绩靠前,尤其是排名在前1/3的基金经理。

A股向来牛短熊长,加上这几年结构性行情极致,导致基金经理的业绩周期性更为显著。赛道投资风靡和行业轮动之下,今年业绩拔尖,明年就可能垫底。

“不趁业绩好的时候走,等行情跌下去,想走可能也没公司要了。”何睿认为,在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奔私”的诱惑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在公募行业,人员流失是常有的事。这一轮“离职潮”,有何不同之处?

一是可选择的职业方向更加多元。

过去基金经理跳槽,要么是换一家公募,要么是自己开私募或者加入一家私募。这两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对投研人员的需求比较旺盛,从公募挖人也是常见的做法。

“换一条赛道未尝不可。”一位跳槽到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好的机会往往出现在行业没那么成熟的时候,公募基金已经极度内卷,而银行理财净值化才刚刚起步。

公募内部的职位选择也在增多。据北京一位猎头反馈,FOF和Reits作为行业蓝海,也是基金公司现阶段抢筹的重点,对这两条业务线求贤若渴,自去年以来招聘需求不断。此外,今年市场转为震荡后,为了迎合市场稳健的需求,“固收+”基金经理成为招聘的热门人选。

“奔私”也是不少基金经理的选择。尤磊是其中的一员,他在去年离开了公募行业。

“国内私募还在起步阶段,有点像公募2010年之前的状态。”尤磊坦言,“奔私”更能实现个人收入的提升,因为公募靠的是固定管理费,而私募的收入主要来自超额业绩提成,“如果基金经理自带流量,这就是一个暴富的机会”。

但这个机会并不适合所有人。由于私募的投研支持,难以和头部公募比肩,尤磊认为,“奔私”的基金经理,首先需要过硬的个人实力,“最好是研究员出身,投研能力强,既管过小钱,也管过大钱,至少有5年的公募业绩,年化收益比较高,且经历过两个牛熊周期”。

其次,还需要有流量和市场号召力。“做私募更像是一个期权,如果公司规模上不去,收入可能还不如公募。”尤磊提到,如果是基金经理自己开私募,不仅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还需要承担人力、物力方面的运营成本,这笔账未必划算。

不过,随着近期公募基金“限薪令”的出台,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私募对明星基金经理的吸引力会进一步提升。

谣言还是预言?

和以往“离职潮”的另一个不同在于,本轮不少明星基金“出走”的消息,很早就在业内传开。从被传离职到公告官宣,间隔时间甚至长达数月。

根据业内人士反馈,背后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有些是先放出来风声,然后和现公司拉扯,或者留人,或者谈钱。谈好了,离职就成了谣言;谈不好,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有些则是为了给新东家或者创业造势。尤磊还在公募时,有一次去某家银行为即将发行的新基金做路演,就碰到某个传闻要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在该银行渠道为自己即将创业的公司做宣传。

此外,离职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开始面试或创业,到正式离职,需要一定的筹备时间。一来二去,消息就可能不胫而走。

基金经理一般会提前几个月提交辞呈。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公司做交接工作,比如,为管理的产品增聘基金经理。如果是投资总监级别的人走,可能还需要做离职审计。

另一方面,根据监管规定,如果基金经理旗下有产品管理时间不到一年,离职后一年内不能去其他公司管理基金。因此,对于有离职意向的基金经理,需要提前跟公司打好招呼,避免被安排管理或发行新产品。

对于正常离职的基金经理,有关静默期的监管规定也有所变化。

2月18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其中规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不得聘用从其他机构离任未满6个月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

和此前相比,基金经理离职静默期多了3个月。艾琳在替基金公司物色人选时,静默期也是综合考虑的因素之一,“公司那边更希望没有静默期,或者静默期尽可能短,这样一入职就可以管理产品”。

由于该新规在4月1日正式施行,考虑到时间成本,部分基金经理选择在3月底之前完成离职手续。

(注:艾琳、何睿、尤磊均为化名)


鱼胶花胶价格行情分享,本文链接:http://www.yujiaowang.com/xw/182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42981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